《老成都》(连载)
(作者:张义奇; 摄影:[法]杜满希提供、冯水木、完璧;编辑:完璧)
【此文作于2009年】


今天的九眼桥已是一座现代化立体交叉桥,“九眼”没了,石条、石墩也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好在它那饱经沧桑、富有历史感的名字还保留着,总算聊以供人们发思古之幽。

艺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老九眼桥在普通成都人看来则是凝固的历史。九眼桥始建的年代是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即1593年,由时任四川布政使的余一龙所督建,与之配套修建的还有一座塔,名日回澜塔。“桥成,为洞者九”。显然,这是九眼桥名称的来历,但奇怪的是当时并没有以此命名,而是称之为洪济桥。桥头至今还有—条洪济路即是证明。到了明天启年间,洪济桥又更名锁江桥,大概是因为锦江泛滥,人们期盼着驯服汹涌不羁的洪水,故而赋予了古桥额外的使命。
建桥两百多年后,清乾隆五十二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大修锁江桥,竣工后将桥更名九眼桥。终于还了古桥与实相符的名称。清末傅樵村《成都通览》对此作了明确的说明:“九眼桥,古名洪济桥,明名锁江桥,九洞,长四十丈,宽四丈,高三丈。乾隆五十三年始改名九眼桥,石栏,拱背型大桥也。
1991年冬,拆除九眼桥时,我专程骑自行车去与这座我从不熟悉的古桥道别。眼见它被拆得七零八落,石条、石墩像是被抖散的骨架散落在浅水中,我的心顿时如针刺般一阵疼痛。我感觉一段历史被隐去了。古九眼桥啊,它已经在风雨锦江上屹立了近五个世纪,经历了多少历史的兴衰与世事的沧桑。
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有一天,张献忠登上了回澜塔,举目一望,他的皇宫承天殿尽收眼底;再一看脚下这座气势恢宏,形如弯弓的锁江桥,顿时使他抽了口凉气:这塔好比是支箭,而桥不就是一张巨大的弓吗?这还了得!立即叫人把箭给折了!《蜀碧》记载了这则轶事:“成都锁江桥畔,有回澜塔,登其上,见内城宫殿,语从官云:桥是弓,塔是箭,弯弓正射承天殿。遂命毁之。”然而历史还是给张献忠开了个天大的玩笑,1646年,大西军在败退至西充县凤凰山时,被清军肃亲王豪格一箭穿心而亡。幸运的是,张献忠只叫人折了“箭”而没毁了“弓",否则,后世就不再有九眼桥这个名称了。
九眼桥见证的历史事件实在太多;伤心的,高兴的;喜剧的,悲剧的;兴旺的,衰败的等等,它都经历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古老的九眼桥最后一次见证了新时代的来临。改革开放之初,学习之风大兴,人人思进取,个个讲读书,九眼桥也应运而自发形成了热闹的旧书市场。每当入夜,桥上昏黄的路灯下,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卖书的买书的脸上都带着各自的满足感。
锦江东流,古老九眼桥已融入历史的河流,但它作为过去时代的见证,却依然会为后世的成都人提供或深邃的思索或温馨的记忆。
(下篇:《弯弓搭箭九眼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