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七月与安生》上映,差不多快要一年了吧。过去的一年里,我把这部电影看过三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我看过三遍的电影。
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许这部电影的价值仅仅在于,正是它证明了马思纯和周冬雨两位小花的演技,借此获得金马奖影后,抑或着是摆脱了打胎、分手等狗血剧情的优质青春片。但于我而言,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种人生,一种我所希冀却不敢妄求的人生。
我曾用三次哭泣,证明我对这部电影爱得深沉,我对自己失望透顶。一次是伤感,一次是无奈,一次是拷问。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也只是阴差阳错,被人拉去了电影院。说实话,看到演员阵容,以及故事梗概,我大致就已经失去了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可是,当片头响起,当七月与安生分别,当安生漂泊,当好友反目,当七月离去,当安生哭泣,当我的泪水不可抑制地滑落,我才知道,这是一部好电影。
出了电影院,我对好友说的第一句话是:“这部电影里没有坏人,包括那个懦弱犹豫的家明,我理解他。”这种感觉很神奇,很多人都说家明其实是个渣男,正是他的软弱致使了七月的悲剧,可是我一点都不讨厌他,因为我跟他一样,喜欢上了那个叫安生的姑娘。
我喜欢安生,她的落迫与坎坷,她的潇洒与随性,她的灵动与活泼,她的勇敢和坚强。纵使是命运强加于她的,但我依旧深深痴恋着那个孤单得很潇洒的灵魂,我的心里也住着那样一个不安生的灵魂。只是,我的人生呀,说起来,不如七月稳定,也不如安生落拓。于寡淡着埋藏着微弱的躁动,偶尔鼓足勇气,来一场看似疯狂的逃离,只是心底再清楚不过,我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因为有所承载,连倾覆都是一场十恶不赦的破局。
所以,心底清楚,不如糊涂。
看完电影的那天,我好像看见了飞机云,我想到了远方,向往的远方。
那个冬天,我独自去了厦门看海,实现了任头发在海风中肆意飞扬的愿望。那是我人中第一次去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海,那是我第一次没有在家过春节。
为了我向往的远方,我也曾任性到冷漠。
那个冬天,我去剪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短发。记忆中,从小学就是那个扎个马尾的女孩。可是我也想像安生一样,烫个俏皮的爆炸头,扎几个小辫,头发永远是飞扬着的自由模样。
第二次看,是在异乡归来后的寒冬。从气候温和的海边回到寒冷萧瑟的家乡,从逼仄单薄的员工床回到温暖舒适的大床,其实漂到最后,才明白,家才是最温暖的。
安生也曾前半生漂泊,后半生停泊。七月也曾向往自己自由的后半生,只是后来她没有了后半生。27岁那一年,死去的岂止是七月,或许也还有安生吧。
或许死去的也还有我自己,比如此刻,正在!
世界之所以这么大,大概是因为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里吧。可是家是什么呢?我想,大概就是那份实在而又温暖的牵挂吧。
长大后,我不得不走得很远;长大后,我想要走得很远很远。
我的心飞远了,我的梦飞走了,我才不得不飞回来了。
第三次,是在去往陌生之地的拥挤车厢里。窗外的夜色深沉冷寂,飞速掠过的灯影挥霍着时间冷漠的光辉。
七月的母亲说:“女孩子呀,无论走哪条路都是艰辛的。”
安生说:“我就是运气不好。”
七月说:“我想像你一样,去追逐自由。”
无声落泪,我把帽檐压得很低。
那我呢?我也想追逐自由,可是运气没有那么好,还有无法避免的艰辛。
前路漫漫,何处归途?
我还是会看一次,哭一次。
我还是会走一路,悔一路。
我还是会来一程,念一程。
人生啊,哭过、悔过,总得念念不忘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