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14)苏轼对词体改革的创新(3)

教学论文(14)苏轼对词体改革的创新(3)

作者: 青枫飞燕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16:53 被阅读0次

    四、书写人生际遇,表现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对官场沉浮、社会盛衰的感慨。

    (1)人生选择的矛盾困惑,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空漠感)。

    苏轼在进退出处上表现为一种矛盾的二重心态。一方面,自幼接受的儒家正统教育,促使他思图报国,成就功业,始终怀有“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的志向,另一方,面世宦生活的漂泊无定与“辄蹈危机”,又使他充满疑虑困惑。突出表现则是对“我生何求”的叩问和质疑。

    比如,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明月皎洁如霜,好风清凉如水,鱼跳曲港,露泻圆荷。如此静夜,自能梦遇佳人。然三更鼓响,一片叶落,忽然惊醒,于是怅然若失,起而寻梦。上片融情入景,若梦若醒,亦真亦幻,给人以惝恍迷离之感。下片由人亡楼空,直抒感慨,把故园之思,今昔之感、人生如梦之叹,打成一片。他从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将凭吊自己所建的黄楼,一种人生须臾、荣枯无常的感慨袭上心头,使他深有"古今如梦,何尝梦觉"之慨。

    比如,西江月·黄州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琖凄然北望。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

    下片“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2)尘世俗务的疏离超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闲适

    苏轼厌倦官场生活,鄙视功名利禄,但是他却不能像陶渊明一样抽身隐退,只能追慕陶渊明这样的“高人”生活,与尘世疏离,保持一定的距离,借以摆脱俗事的忙碌奔波,辛苦辗转,以获得世外的清闲与情趣。与身不由己的俗吏相比,高人是无所系心,无可无不可,顺其自然,进退裕如,无心故能抛官禄辞公卿,而追求得意,于琴酒之中体味人生之清趣,无俗事之纠缠,常醉眠于南窗,悠游而度世。这种追求宁静舒适的心境,实际上也是苏轼在官场里滚打挫折,劳而无功之后的一种思考和解脱,希望息肩而佚卧,以舒缓紧张的心灵和消除长时的疲惫感,更希望生命不至于消耗于徒劳。

    比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比如,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轼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和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无法掌握,就当全身远祸。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追求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3)忧患磨难中的坚韧乐观,表现了人生的超然与旷达。

    苏轼在经历人生重大挫折之后,回首平生,追本溯源,其人生思考更为深入一步。人生如梦如幻,如雪泥鸿爪。“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君臣如梦,今古虚名。“作者认定,既然人生如梦,则不但幸福顺利为梦,而苦难不幸也是梦。梦终有醒之时,而梦则为空为幻,是心之作用,故可以坦然面对升沉穷达去住阴晴,而不改其度。

    比如,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上片既有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有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既有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也有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但更有以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的内心的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

    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论文(14)苏轼对词体改革的创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rw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