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三病”

作者: 西江古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10:35 被阅读0次
    中国教育“三病”

    德国的西洛特是苏州一所私立学校的外教,在中国呆了八年,原本是抱着对中国神奇文化的向往和对中国人的质朴过来的,遗憾的是最终他还是回国了。

    西洛特为什么要回国?据他自己说,看到孩子每天5点多到校,晚上6点多离校,家长每天都很疲惫,老师更是疲惫,这种连大人都吃不消的教学模式竟然没谁改变,看到孩子们每天无精打采,每天在应付着,我心里很痛。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时,我的心都碎了。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什么的,会简单的拆卸玩具,根本就不知道1+1=2。但是他们18岁后的能力,远比中国28岁的人能力强大。

    他还强调,中国教育把人最珍贵的年华付之毫无意义、毫无发展价值的学习内容上,而不舍得花费一点点时间去讨论和思考。记忆成了学习的唯一方法,高压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这种负成长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是对人类的极大犯罪,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我很内疚,我现在甚至每天起来都在请求神的宽恕。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中国教育“三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当局者已经麻木了,旁观者的双眼没有被麻木的心而欺骗。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生病了,而且病得不算轻。但我作为一凡夫俗子改变不了什么,还是要身不由己的在这病态的生态中继续消耗下去。我在想,中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弄成这个样子?

    首先,现在的中国教育是功利化的教育。我们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追求高度一致,都是分数。如果一个学生放弃了这一追求,就等于放弃了希望,然后所有的人都劝他回到这条正路上去。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学校也把他当做宝贝。更有一些学校,想方设法用金钱去把考分高的学生从别的学校买到自己的学校来读书,然后给予特别待遇,像对待国宝一样。别的学生上学要花钱,他反而能得到金钱奖励。成绩拔尖就能挣钱,就能享受优待,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这是教育的不公平。这种现象就是病态的,不是正能量,而现实中没有谁去干涉。这里面的深层含义,想必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只有考出高分才是一个好学生。至于中考、高考更是把分数作为录取的标准,这其中的导向意义就不要说了,这就是传说的中”指挥棒”。每届初三、高三,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考前放弃学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中考、高考无望,既然考不取,那还读什么书呢?这是他们的心理。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种功利化的读书目的,那还会放弃吗?如果把读书作为一种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那么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如果学习就像一日三餐吃饭一样,那谁还会放弃学习呢?不吃饭你就不能存活,不学习你就不能成长。把这两个方面看得同样重要,那么学习是多么必要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其次,中国的教育是模式化教育。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一升学,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追求这个目标,顾全这个大局。教育成了培养所谓人才的流水线,经过这个流水线的若干个程序,最终出来的成品,是高度一致的。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追求,甚至是共同的体貌特征,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人的个性早在这一流水线上被消磨得干干净净。没有了个性,那还有创新,那还有发展进步吗?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那就是因为他有个性,他有与别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创见。在人文领域,尤其需要有个性,所以现在没什么大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泱泱大国,文明史五千年,新中国成立将近70年,居然培养不出大师,岂不让国人痛心疾首?是中国13多亿人中没有苗子没有人才吗?不是,肯定有,不然我们大中小各级学校都买什么苗子抢什么人才?不是因为中国没有苗子没有人才,那原因不言自明,其实是中国没有健康的教育,没有出大师的环境。

    第三,中国的教育属于残疾化教育。注重学生的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尤其轻视体力劳动教育。虽然教育界一直都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因为“指挥棒”在那起导向作用,升学中智育得分占绝对比重,所以还是关注智育为主。劳动教育完全不考,更是弃若敝履。中国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初衷,有多少不是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这样做农民做工人,不要像自己这辈子一样的辛苦?学校自然也灌输同样的思想。“不好读书就回家种田”,“考不取学校就去当民工”等等,常常挂在家长和老师的嘴上。姑且不论体力劳动是不是最光荣,至少体力劳动也是人的本能,是一个人体能和心智健康成长的基础,尤其是保障一个人身体发挥正常机能的主要途径。就算你是白领,你是精英,你还是少不了体力劳动。你的吃喝拉撒睡,你的日常起居,总还是要劳动的吧!现在学校没有体力劳动教育,本就属于一件悲哀的事情,更有一些老师用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岂不是更悲哀的事吗?至于家长,大部分只要求孩子读书,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是孩子应该自理的事,都要包办。孩子回家做家务,或者是做自己必须自理的事情,劳逸结合本可以调节一下身心,,没想到还是做作业做作业做作业。天天如此,有几个能不烦不累?怪不得外国人要说,中国的孩子苦,中国的老师累,中国的家长闹心,中国的学校焦虑!

    中国教育“三病”

    我曾经看到有人就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作比较的而得出两个比喻,非常形象也非常的准确。说的是,如果把教育比作100米赛跑,西方教育是运动员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过程,而中国教育,是这一过程的回放。运动员在起点处放松身心,蹦蹦跳跳,起跑后不断加速,直至终点冲刺而累得精疲力尽。西方幼儿教育与起点处相似,小学、中学教育是起跑后的不断加速,大学教育是冲刺阶段,为了工作而发奋、努力,累并快乐着。他们在人生的青春阶段完全能承受这份苦而累。而中国教育呢?幼儿时就在处在冲刺处,家长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心智胜任不了也要让他们去学这学那,上这个班那个班。小学时哄孩子加速,中学时逼孩子加油,进入大学终于解放,就放松玩耍嬉闹,尽情睡觉了,这与比赛起跑前的情景太相似了。这个对比设喻值得中国教育深思!

    中国教育“三病”

    当然,中国的教育有其几千年的传统为基础,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成果,可以继承作为营养。但是也有糟粕,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原则,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还要淡化升学观念,更新评价机制,去惟分数论,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分数,允许个性存在,注重个性发展。同时学习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为己活用,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创新自己的教育模式。惟其如此,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才有明天。

    中国教育“三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三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wm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