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的微信圈里,我听说了倒盏村。在网上的旅游推介里,我查到了倒盏村。
![](https://img.haomeiwen.com/i8084636/1573e8fc22997086.jpg)
相传乾隆曾到此游玩,喝了一口酒后赞不绝口,就又倒了一盏。村民以此为荣,遂改村名为“倒盏村”。
我对农村有一种天生的特有的亲切感!一个动人的传说,这么一个好去处,咱一定得去看看!
村门修的好气派,颇有文化气息。“倒盏村”三个字,高高立在门头之上。一副对联道出一个古村落的来历,上联“山因九老立家增祥瑞”,下联“酒因御赐美名香千里”。”九老”在北宋已是声震朝野,村子又得皇帝在此逗留,此村不可小觑!走,快进村看看去!
村路修的倒也平坦,处处彰显倒盏村村村貌。男女老幼借着假期,纷纷到此出游,使整个小村寨顿时热闹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8084636/1d3166b82db106cd.jpg)
入村先看到一个大戏台,中间一个繁体的“戏”字特别的醒目。因不到时间,还没有开戏,想必开演时也是台下一片人。有这样一个戏台在,逢年过节都可以来观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8084636/9ec9193b77fd0e94.jpg)
戏台的对面,设了一个“知青点”,单看了那一副对联儿,也是很吸引人的。上联:四海五湖勿忘心系家乡,下联:百枝千叶终归根在河洛。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我想一定会对这个地方别有一番的思绪。也许是“知青”二字,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人来人往的里面倒也非常的热闹。看到里面的马灯,老式的箱子,土炕,土锅和蒸笼,恍如又回到了我的老家,这些东西在老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常见的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8084636/6c7eb0550cdd564e.jpg)
往里走,青砖小瓦的一排村舍就映入你的眼帘了。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小吃摆了出来,当然是很具洛阳特色的啦,烤羊肉串,牡丹宴菜,还有洛阳特有的浆面条,在这里都能可以品尝到,陕西的名吃biang biang面也入驻了小村,吃的人还真不少。那两个字太难写,我找了很多遍也打不出来。最让我吃惊的是,里面竟然还有一家“百年老店”!我走上前去,差点让我笑出声来,在“百年老店“的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本店距百年老店还有99年”,好用心的这户人家呀!原来是一家卤卖鸭头的,看着那成色应该是非常的好吃,于是就买了一个尝尝,味道还真的不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8084636/5d8ad9f22533993d.jpg)
各色的特色小吃,真是一应俱全!吃着走着,忽然听到“呼呼”的声音,只见一户人家也在忙活着,一个老者头扎小辫,穿着古衣,在那里拉着风箱生火。老者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往灶台里填着柴火,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风箱我已多年没有见了,在老家也经常用这种风箱,尤其是阴天,生不着火的时候用它可是帮了大忙。不由得让我驻足观看了一会儿,不是孩子们催我,我真是还得在那里再看一会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8084636/7705c88c4604c1e0.jpg)
一股豆腐的香味儿吸引了我,这香味儿像极了小时候逢年过节时家里磨的豆腐。往前一看,真是一个,豆腐店在那里正开张,在做好的热豆腐前围了很多的游客,纷纷买着吃。我也经不住诱惑,买了一份,放上佐料,一尝呀,还真是小时候的那种记忆的味道,真是好吃极了!本来想买一点回去让家人尝尝,但是店老板却说,今天的已经卖完了,要吃,明天再来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8084636/f1e1561104cc841e.jpg)
看着天色已不早,我们边转边看,边吃边玩,带着无限的满足,走出了村子。
村前有条路,叫玄奘路。也许在给这条路起名的时候,人们是有想法的吧。要取真经,就得经九九八十一难,像当年的唐僧取经一样。是啊,不经历一番的艰难困苦,如何有资格享受到今天的幸福!只羡慕别人的劳动果实,不亲自动手劳动,哪有幸福的生活可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8084636/87f18e2845b63a08.jpg)
看惯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人们到这样一个去处,我想也会和我一样,是在找寻早年的记忆吧。追逐时尚,追逐现代,但我们并没有忘记过去,那些美好的东西,会永存在我们的心里的。
传统的东西好好保护,让它发扬光大,千万别在我们的手里让它丢失了。
倒盏村,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