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放下的放下,让逝去的逝去(下)

作者: 张成昱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17:45 被阅读0次

6 右派(1957--  )

        母亲是父亲的第一个妻子,父亲不是母亲的第一个丈夫。母亲的前夫是国民党军官,解放前就和母亲离婚,后来去了台湾,他也是我姐姐的生父。

        父母结婚时两个人都是右派,处于人生的低谷。我小时候曾经有些顽皮地问过父亲当年为什么和母亲结婚,是志同道合还是同病相怜,父亲沉吟了一下,说:因为你妈妈漂亮。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不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竟然也被牵涉进反右的浪潮中,我一直想不太明白。母亲是在地质学院上学时被“打”为右派的。说是打,其实反右时人倒基本是不挨打的,到了文革时肉体上的伤害才越来越被施暴者偏好,人性的败坏毕竟还是需要一些时间。母亲到文革时才挨过打,但她不喜欢说这些事,我也是间接和隐隐约约地得知。

        在地质学院上学时,母亲是大龄学生,已经三十岁左右,社会背景又比较复杂,在反右开始之前就已经在同学们中被归为另类,又因为岁数大,思想难免成熟些,言语之间便有了更多的与众不同,于是也便有了与众不同的结果。

        相比母亲,父亲被“打”为右派的过程更为蹊跷,他五二年从经济系毕业留校后在政治课教马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同时在清华党委宣传部编《新清华》,看起来仕途还蛮顺利,反右开始时他本来是参与“打”右派的,岂料因为在“打”得轻重与多少上和主流有了偏离,便一不小心让自己也沦为了被“打”的。

        被打成右派对于父亲有些委屈,他对党是有感情的。48年他违背家庭意志放弃中央大学的奖学金,追求进步北上到清华就读而失去了家庭的资助,有一段时间连饭费都成了问题,恰好解放军围城,梅校长弃校而走,余下的教授们便决定食堂免费供给学生饮食,父亲忍饥挨饿的日子才算渡过,一饭之恩,可值涌泉。

        我的近亲里还是一个右派就是我的五姨,在“五朵金花”中她被公认是最聪明、学习最好的,本来要考北大,一时失手,去了农机学院,也就是在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反右时她经常去一心向往的北大,和一些右派学生来往,做了右派思想的搬运工。她被“打”成的右派最为严重,多年劳教让她几乎蹉跎了一生。相较之下,父亲的遭遇好了不少,虽然被开除党籍,但仍能留在清华,还保留了公职,后来娶妻生子,终老于此,未尝不是一种万幸。

        母亲的右派遭遇介乎五姨和父亲之间,保留了学籍,但被下放到艰苦的安徽山区劳动,下放多年后重新回到母校接着完成学业的时候,本来准备4年完成的大学学业,花了将近十年。

        还有一点幸运的是母亲从事的劳动不是那种纯粹惩罚性的体力劳动,而是和母亲专业有关的业务工作,承担地质水文勘探的野外任务。虽然辛苦,倒也没有辜负了所学。

        在后来母亲的回忆中,那段经历的感受是矛盾的,既有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比如曾经和刚咽气的死人在一个房间里度过夜晚,曾经高烧不退几乎丧命,曾经陷入矿碴坑难以自拔,曾经很多次在野外工作是遇到狼、蛇等野兽。但同时,那段经历也给她某种激励,让她发现自己克服困难、追求生命的巨大潜力。

        母亲的下放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野外工作让她有机会获得一些可贵的粮食,偶尔回北京探亲,她都会尽可能多地带上这些一口口省下来的宝贵食物。

        北京有她的亲人,她的女儿,她的未来。

金缕曲 冬至感怀

至者春秋矣。

解微言、纵情万物,致知三耳。

梦断常怀青衫碎,每惧风寒如刺。

王谢燕、休啄故纸。

曾羡江南梅雨冷,遇江南、更羡长安泪。

城内外,八千骑。

谁怜杯酒能消睡。

换清茶、可歌可咏,洛阳滋味。

犹虑堤头杨柳问,问罢江山不二。

听鼙鼓,敲残壮志。

大漠识途唯匹马,别阳关、再画阳关翠。

君与我,可终始。

7 迁移(1945--  )

        北京是母亲的归宿,但不是母亲的故乡,她老家在河北吴桥,出生在天津。

        母亲五四年考上北京地质学院的时候,是一个单身母亲,我姐姐全靠外祖母和其他亲人帮助带大。选择地院,母亲是受我毕业于地院的四姨的影响。由于当时国家急需地质勘探人才,在地院除了正常四年毕业以外,还可以选择学习三年拿个大专文凭毕业。那时的人们似乎不太介意大专和本科的区别,更在意早一点毕业,早一点挣钱养家,或者说早一点为祖国建设出力。

        母亲没有猜到的结尾是她不但没有能早一年毕业,她的大学足足用了十年。据母亲回忆,那时她的学习基础很差,之所以一门心思要考大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北大气象系做临时工时受了刺激,单位里随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随意支使她干这干那,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下了要考大学的决心。

        那是一个艰难而有些任性的决定。

        高中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的母亲,基本上荒废了中学的学业。由于我外祖父去世得早,外祖母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儿子五个女儿度日,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完全考虑不到女孩的学业。所以家道中落的母亲本来没有什么学习的机会,后来一个有钱有势的堂姐劝外祖母:二妹不上个学,以后嫁不了好人家。母亲才在那个堂姐的推荐下上了那时算得上贵族学校的天津耀华中学。

        在耀华中学,母亲以混日子为主、学习为辅,因此她在北京参加高考时几乎要从头学起。母亲很聪明,想用功的时候也很用功,她考上了。

        母亲是刚解放不久随外祖母从天津移居北京的,投奔当时已经在清华成家工作的大姐,也就是我的大姨。大姨是一个睿智有主见的人,本来外祖母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她坚决不从,逃婚到了北京,在清华西语系毕业后就留校在图书馆工作。当时外祖母很生气,完全没有料到后来不得不全家到北京投奔的恰是这个不听话的大女儿。

        大姨到北京打下了陈家进京的基础,她是陈家的“五月花”。比起大姨,母亲要乖巧许多,也因此走了更多的弯路。母亲的第一次婚姻是遵从外祖母之命,结果并不幸福。那时家里的日子已经很不好过,母亲不得不出去找工作协助外祖母养家。高中学业虽然稀松,但高中文凭还是对母亲找工作有所帮助。她曾经在天津郊区找了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每月的工资是一袋玉米和一袋小米,吃得是免费的清汤寡水,省下的粮食会送回家里。

        而母亲的另一个工作则是让她后来深受其苦的电影院售票员,刚二十出头的女孩那里想得到在一个电影院工作竟会和中统特务扯上瓜葛。同样因此倒霉的是我的三姨,她解放前夕投奔解放区是由她的二姐,也就是我的母亲送去的,她也因此落了一个派遣特务的嫌疑。

        母亲一家在解放前夕的天津困苦得让人难以想象,除了衣食无着之外,还曾经几乎露宿街头,正好解放军攻城,他们在一个被国民党废弃的大楼门房里住了几天,直到解放军来接收。

        他们的贫困固然有外祖母不善经营的原因,她没有文化,也没有可靠的亲朋可以依靠,她曾经在抗战胜利后在娘家买了百十亩土地,但很快那里就成为解放区,进行了土改,没有得到过任何收益,白白落实了一个地主出身,反而她的两个兄弟,因为抽大烟很早就把家里的土地卖光,解放后被定为贫农。

        但还有另一个原因:抗战期间,生活在天津的母亲一家成为亡国奴,外祖父留下的财产大多是伪政府的货币储备券,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强制用所谓法币以很高的汇率兑换了这些如同废纸般的储备券,而很快法币自己变得连废纸都不如。

        这样一个回合下来,外祖母一家便从小富之家变为赤贫。

        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是一个政府最大的渎职,当年的国民党政府以为人民无法用手投票来打倒他们而肆意妄为,不想人民却借助中国共产党的手,和他们手里的枪杆子见证了自己的力量。那位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蒋先生不能借抗战胜利的余威把中华民族带上正途,还在台岛空留一个皮囊让人泼漆,其实有资格泼漆的岂止那几个胎毒。

哨遍 清明游清西陵怀古

古者往之,今者去之,这古今谁见?

心碎时,何处可凭栏?

觑楼台风轻云淡。

万里间,金戈几经游戏,燕云十六曾望断。

伤暮鼓循弦,晨钟和句,休提明月常转。

顾汗青应耻惜红颜。

仗剑曰忠邪两难全。

鼙鼓敲时,柳笛吹斯,或应诘难。

冤,秦雪犹残,草长枝矗飞霞乱。

花落空记取,乌啼三月春婉。

那一伙明君,两厢食客,轻狂却道埋时浅。

生浊气如云,沧浪逐日,闲人分说评点。

吊几声浩叹赞与弹。

扫此墓何如扫江山?

误苍生、不过千万。

生时宫阙横覆,率土皆王冕。

没时依旧宫城耸立,枯草荒沙是伴。

可烧金纸当榆钱。

买长安、一尺余念。

8 童年(1925年--  )

        由于父母生我比较晚,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个祖辈,唯有外祖母在去世前看过我一眼。而母亲对于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回忆也显得异常遥远。

        外祖父的家族在老家算是大地主,据说曾挂过什么“万顷牌”,但外祖父自己父母早亡,由奶奶带大,少年时就被送到天津学徒,并非含金钥匙的纨绔。家里的产业分别有二爷爷和四爷爷掌管,其他族人也只能分些小钱。

        二三十年代的天津是今天的中国人不太能够理解的地方,离中国首都如此之近,却掌控在外国人的手中,他们在那里随意驻军,在那里主宰了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富人们把财产和子女存放到租界,感到无限的安全;中国的将军们打败了仗,往租界一躲,便可以稳如泰山,再找东山再起的机会。甚至连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还可以把总统府放到租界里托庇于洋人的武器来指点江山。

        母亲的家族源于河北的平原,也把财富和家族的未来寄托在天津。

        成年后外祖父投军在直系军阀吴佩孚手下当文书,吴兵败后,他就揣着一把手枪跑回天津家里。那时陈家在天津有几栋楼,族人大都住在一起。

        外祖父应该是一个勤劳而精明的人,经过几年努力,他从一个伙计成为一个银号的掌柜,也为小家庭积攒了一些财富。于是就搬出了家族的居所,自己单过。但这次离开容易,以后家道中落后再想回去就难了。而他们的好日子也不算长久,外祖父做银号掌柜的时间不到两年,他便因病过世,时年仅仅三十五岁。

        市道沧桑,外祖父留下的财产足以维持一个小富之家,但不足以抵挡大时代风潮的涤荡。

        在母亲的印象里,她是外祖父最宠爱的孩子,而外祖父在天津创业有成的那段短短的时期,也是她最遥远也最美好的人生经历。

贺新郎 遣怀

病酒因吴语。

雾中看,江南梦缓,洛阳花著。

肆意邀云云滞尔,冷月凄风暗渡

凭十指,吉期可数。

老马殊途应不识,向天涯谁送阳关赋。

轻别者,更难聚。

二三童子听琴处。

笑青山,霞浮霞隐,甚多歧路。

愧说故人施余墨,装点明窗画柱。

曾对酌,杯中何物?

偶忆春残休戚矣,更秋残又让春残妒。

三尺薄,却难举。

9 尾声

        逝者已矣,生者何为?

        母亲那一辈把大半生命没入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相对低迷的时光里,自己的人生也因此跌宕起伏,多有不堪回首处,但总算临老之时向堪比汉唐的盛世踏入了半步。

        我相较于她幸运了不少。

        如果活得足够长,应该还能够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如果活得足够短,或许可以不必看到更多不美好的东西。

        谁知道?谁在乎?知道和在乎了又如何?

        在母亲最后的充满幻觉的日子里,她常常会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并以那个人的身份说话,比如她曾经把自己当我的外祖母,以为自己也有一大帮孩子,会一声声叫着她们,也就是我的姨们的名字;她还曾把自己当成儿童时的自己,用孩童般的声音一遍遍地呼喊:

        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

        妈妈。。。

        妈妈。。。

        妈妈。。。

        妈妈。。。

        妈妈。。。

        妈妈。。。

        从今以后,我又是一个孤儿。

遣怀九韵

其一

万卷经纶灿若霞,他乡寒月玉楼遮。

斜阳千里终扶正,浩叹三声可辟邪。

塞外莫寻青箬笠,江南谁唱旧琵琶?

寻常句读难吟咏,梦入广寒传桂花。

其二

一脉秋光照玉枝,两三星火正迷离。

思春笑对芳菲晚,恋旧悲从肺腑移。

切切蝉声今夜赋,纤纤柳线此生衣。

辛酸莫恨春晖暖,汗下唇边与泪齐。

其三

灞上轻飙不计规,骖车忽入洛阳池。

苏黄文脉前缘浅,王谢衣冠少主疑。

指点梨花惶似悟,心横市虎惑难知。

莫须天下传檄后,一二孤民试楚辞。

其四

花飞花落柳东垂,一半西楼一半旗。

搔首不堪脂粉老,低眉须避朔风迟。

三春原上潇潇者,十里云头惴惴之。

幸有明眸曾善睐,天机漏漏岂难窥。

其五

沉云久旱吝浮灰,未解长安晴雨衰。

歧路彷徨经白首,孤枝缠绕出青梅。

汉唐风骨傲如尔,燕赵情怀侠是谁?

本拟将春敷在柳,竟吹银絮扮霜飞。

其六

应入澜园若楚囚,丹心方寸可容秋。

五更夜泣愁如雨,十里花倾雨是愁。

梅怯春寒犹带雪,凤鸣竹韵又从头。

故人借我三千句,欲写风骚差一筹。

其七

玉盏流觞倚卧桥,西楼问月几重潮。

才携秦鼎烹周粟,又上吴山试楚腰。

看尽冬寒千里雪,招来秋雨半城妖。

乡关却在阳关外,一曲胡笳不忍调。

其八

凭君可砍桂如卿,又误初更是五更。

花病三焦安可治,柳长七尺最多情。

西楼把酒惜无月,左岸拈弦听再鸣。

冬至长安无雪隐,冤家尽在夏时生。

其九

半入春城半入霜,江东不恤霸王殇。

流连莫问是非纪,感慨皆来名利场。

应笑红尘难拂拭,却怜白发也梳妆。

千金散尽滁州酿,梁园何处是孤芳。

相关文章

  • 把放下的放下,让逝去的逝去(下)

    6 右派(1957-- ) 母亲是父亲的第一个妻子,父亲不是母亲的第一个丈夫。母亲的前夫是国民党军官,解放前就和...

  • 把放下的放下,让逝去的逝去(中)

    把放下的放下,让逝去的逝去(中) --怀念母亲和她的那些岁月们 3退休(1985年--) 对于母亲来说,晚...

  • 把放下的放下,让逝去的逝去(上)

    把放下的放下,让逝去的逝去 --怀念母亲和她的那些岁月们 0 楔子(2018年2月18日-- ) 当墓地的老师...

  • 文学有感

    昨日已逝去,不必提及……今日此刻当下我愿意放下自我从心再来。 放下欲念、也放过自己。把自己的力量给收回来,回到内在...

  • 逝去的,不再来,更要放下

    因为问题的背后总有一些无奈,所以无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唯有放下过去,才会看清自己需要什么,才会心平气和面对问题。 一...

  • 不负昭华不负卿

    是时候放下你的浮躁,放下你的懒惰,放下你的三分热度,每天的努力和汗水都不会白费,莫负自己,莫负时光,用行动证明逝去...

  • 逝去的

    感情逝去就逝去了,没必要还念念不忘,不放下对彼此都是伤害,这样虽然很痛但必须如此。不要再对过往耿耿于怀了,有些事情...

  • 滋味

    翻开那本书,看过那本书,放下那本书,书还是那本书,我已回不到从前。 时光流逝方向从未改变,逝去的永远都是逝去,时间...

  • 我们到底该如何放下逝去的亲人

    01 思念,无尽的思念 这是我第一次写关于我逝去小舅的事情,两年了,还是不怎么习惯他不在我们身边。 他走的那天,我...

  • 致无悔的青春

    青春里有过的迷雾 总是提醒自己是时候写点东西纪念逝去的又一岁了,以至于拿起笔放下,放下再拿起,桌上却躺着的还是那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放下的放下,让逝去的逝去(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ng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