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万历十五年》

作者: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6-14 17:33 被阅读146次

导言:学习成功没有什么价值,因为那是个例。学习失败很有价值,会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明朝是一种必然大败局,为什么这么说呢?要从很多方面和角度来解读。你不想知道一下吗。

书名:《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美籍华人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97.5

主题音乐:http://www.kugou.com/song-36/1pi0oe7.html#hash=46B60AA93A7C789EEB0A9714D38C0E0B&album_id=0纯音乐平湖秋月

书记简要介绍: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从不同人的角度,演绎刺杀总统这件事。这本书也是,从皇帝、两任首辅、文官、将领、下层文官,这些人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一场必然的大败局。涉及了财政、经济、民生、思想各个方面,一部独立而完整的作品。

把道德放到至高的地位上,忽略法治、民生、军事、经济一些隐患,加上政府的腐败低效,导致王朝毁灭成为一种必然。

财政上

作为农业大国,能够收到的税收是固定的,因为土地有限。因为收入固定,无法支持对外战争,战争支出是肯定的,收入是未知的。内部还有很多隐患需要支出。需要供养皇族,尤其是那些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王爷,有了永乐这个篡位的先例,之后所有的王爷什么都不能做,只能生孩子,最后吃掉了大半的国库。

民间财富的增长,带来的收益,都进入了官员士大夫阶层的手中,无法进入国库,国家也无法提供法律和政策来扶持民间的商人。具体表现就是不尊重私人财产权、缺乏物权法、公司法等等。

作为官员,只拿一个非常低的底薪和他的社会地位不等,就有欲望去获取财富。他们手里又有国家90%的权利,所以用权利来兑换金钱,就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再加上违约(腐败被处分)的风险很低。士大夫是最大的一群既得利益者。

张居正作为一个创新者,在这个固定到几近僵化的官僚中,成为了人亡政息的典范。后来还遭到了群臣的报复,固然有他自己为人的不够八面玲珑,更多的还是因为利益的问题。

作为另一个创新者海瑞,他的尝试是从过去找答案。可是过去的答案,往往不能解决或适应现在的问题,所以他显得不合时宜,同时没有什么效果。

评《万历十五年》

政治上

道德代替了几近一切。皇帝的权威和诚意,要看祭祀,参加各种仪式,而不是做出具体贡献和功绩。关于官员,申时行一生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调和百官和皇帝的矛盾,而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对于下层官员来说,能不能继续当官,取决于有没有送礼。

现在我们统一的观念是,法律是看证据说话的,参考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而明朝推行伦理道德以作为治国的标准,所以才会有人把正直当作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这是书中的原话。一个官员的升迁贬谪,取决于他的道德,这就脱离实际,从根本上,把人才流通上升的途径,带歪了。

军事上

军队的继承制度,让士兵的战斗力不断下降。明朝的政治制度,文官节制武官,阻止武官学习兵法,将领基本不具备运筹帷幄的能力。所以明朝优秀的将领很少。

这种环境中,俞大猷提出过非常优秀的创新,却因为环境的不允许,而致失败。戚继光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调整自己的策略,让它适合整个环境。

当然,戚继光的下场也不太好,原因在于张居正的牵连和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戚继光的死,最大的遗憾在于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继任者。

思想上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圣贤的语录中,如果没有,就证明不重要。遇到问题去搬圣贤的语录就行,不需要任何的创造。这似乎是当时的思想,而在思想界典型的牛人李贽也是这样想的。

李贽的一生热爱自由,希望挣脱束缚。同时又自相矛盾,在心学和理学之间不断的挣扎,同时又陷于梦境中,无力挣脱。

“七十老翁何所药”!这是李贽的遗言,被类比为马基雅维利的哲学家。就这样死了。

结语:当一个国家从稳定-固定到僵化,杜绝了任何创新的可能性,而负面问题会不断堆积,直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皇帝到下层的商人,他们的精力、创造力,无法使用的到国家的建设上来。像皇帝只能在精神上被活埋,而官员处于系统之中,只能被动的调和,或者压榨民众,行贿保证自己的职位。这也就是一个必然失败的局。

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呢?如果关于明朝的历史,只能读一本书,就是这本。书中严谨的论证,细节的设计,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逻辑自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铮铮豆妈:写得真好!我读了这本书,连书评都没写。感到万历黄帝有点儿冤,就写了一篇《历史上的败家皇帝》。
    再去读一遍,体会一下你的评!🌹
  • 月丫读书:特别喜欢这本书

本文标题:评《万历十五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pe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