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苦功,还是学不会演讲

作者: 周周赋能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00:09 被阅读4次

    《哈佛商业评论》里提到关于演讲的内容,稍微留意了一下。

    里边除了全程在讲一些道理以外,感觉就是在凑字数,反正也不知所云,最多就是觉得好高大上,结果还是学不会演讲。

    还好,最后还是有一些建议放在那里,我心里窃喜,终于有些东西可以偷师了。

    结果一看,就是这么三条建议。

    截图自:《做不了马云,至少能想他一样会演讲》

    更让我失望的是,这三条建议,都是错的。

    1

    为什么说是错的呢?

    接下来,我就来说道说道。

    首先这三条建议的方式,“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错的。

    举个栗子,不管我们在给家里小孩做指导还是给员工下指令的时候,如果跟他说“不要……”,他可能会做出的反应是什么?

    他会马上停下自己的动作。

    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是对的。

    最近有朋友咨询我,如何带下属,其中举一个例子,说他的下属的SOP写的不知所云。

    但是我也没听到他说他怎么教下属做。

    后来我就告诉他,你最好手把手教下属做一次,否则下属永远也做不对,自然也不会让他满意。

    指导工作


    2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而不愿意帮助别人成长呢?

    首先我们想象,那些说“不要……”的人有没有觉得自己很酷?

    那是相当的酷。感觉就像是警察掏出枪来对着嫌疑犯说:“Freeze”。

    碉堡了。

    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我们是希望显得自己很酷,还是希望让下属/孩子做好事情?

    警察是很难协助别人完成工作的。如果身边有警察朋友,自然就理解警察那种多疑的习惯,总觉的身边的人都有问题。

    如果要他们有协助别人的思维,对于他们的工作来说,可能不太合适。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要给别人建议,应该是说“如何做”;至于说“不要做……”,应该是意见。

    指导工作

    3

    接下来,我们也说说这两条建议应该说说如何做。

    一、不要摆扑克脸,应该怎么做?

    其实扑克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应该是天生的反应。而能够有很好的表情的变化,这需要很多次的练习,才可以养成这种习惯。这种方法其实在很多的表演工作当中都会有。

    比如舞者,很多舞者可以根据场景中的气氛,调整脸上的表情,但是这都是多少次的排练当中,形成的习惯。哪怕跳的再累,在面对观众的时候,脸上的笑容还是灿烂的。

    演讲也是一样。

    我们知道美国总统的演讲,都是由专门的演讲团队指导的,大佬们除了在提词器上有台词,还有动作提示。当然动作也是提前预演几遍,让这些大佬能够记住那个动作、那个表情,当他们看到这个提示动作的时候,就条件反射地做出来。

    所以,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在旁边提示,很多演讲者不知道自己有扑克脸,更不要说知道怎么去改正。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前期让专家提供辅导,提前多练习。

    吴晓波演讲,一看就讲过很多遍

    4

    二、不要只想着内容,应该怎么做?

    作为演讲,如果想要有好的效果,其实每个环节都应该设计好。如果看过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就知道他的演讲是背过无数次的。因为这些内容都不是他的,他是为了打广告而凑起来的内容,他的优势是对于演讲有很丰富的经验,而且很快能上手。

    当然,张小龙的演讲可能不怎么需要背,毕竟比较干,而且的东西就是每天都在想都在谈的,不会忘记。但是彩排个4/5遍,还是必须的。

    不要说他们这种几个小时的演讲,哪怕是李开复博士在TED上面的十几分钟演讲,他的备稿痕迹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我相信以李博士的记忆力和勤奋程度,准确率应该在95%以上。

    备稿是必须的,而且是重中之重。

    所有优秀的演员,在拍戏前都在死背台词,从来不敢马虎。

    所谓的不记得,不过是懒惰的借口。

    所以想要记住内容,应该要多背,背到滚瓜烂熟为止。


    TED:李开复的人工智能时代生存指南 爱的维度是关键_其中有几处卡壳,背稿痕迹明显

    5

    其实演讲没有那么复杂,把内容背熟就行。反正下面的人也不会反驳。

    至于为什么哈佛商业评论为什么会刊登怎么水的文章?

    说白了,《哈佛商业评论》只是一本杂志,媒体而已,媒体也要靠广告吃饭的。

    所以《哈佛商业评论》也像公交车,给钱就能上。

    软文也是广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下苦功,还是学不会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ym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