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

作者: 5e573b936123 | 来源:发表于2018-08-18 09:59 被阅读74次

        最开始知道冯友兰先生是来源于前几年的一篇介绍朴槿惠的文章,我记得她是这么说的;“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据说也是朴槿惠的这番话,让这本问世60多年的书,重新受到了关注。当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惊叹于作者的严谨和对待学术的一丝不苟,从第一册的子学时代到第二册的经学时代,始终秉持着“无一字无来历”的信念,随处可见注解和史料,观点新颖深刻,分析透彻。他用精练的语言,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一次梳理,如同一位长者在向你叙述一段段往事。

        哲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词,书中说它包含三大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读完全书,认为就是在探索这三大部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本质,其二是方向。

        书中说,儒家属于非功利主义,而墨家属于功利主义,这两家综合来看前者更像是一个贵族,而墨家就好比一个平民,在中国思想史里面也说到:“也许,这与孔,墨的身份不同有关系,孔子出身于贵族,而墨子出身于下层”。既然是贵族,势必要拥护给他地位的旧制度,主张“正名”,强调阶级,在不愁吃穿的前提下,我们看电视都知道,贵族们总是爱玩一些附庸风雅的事情,比如礼乐,谈修养,大家围在一起提出疑问,探讨人生(要知道不管是哪个时代,做这些事的大多都是有钱人,穷人还要忙于生计,谁有这闲工夫,有闲工夫的恐怕也没这学识)

        书中还说孔子重真性情,不注重结果,这话的确有道理,在那个或农或工或商或仕的年代,他却纯以讲学为职业,甚至作为谋生之道,说起来这有点像自命不凡不知人间疾苦的少爷做的事儿,这期间还被丈人鄙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他自己被鄙视也就算了,还拉着弟子一起,像是赌气似的硬是不让他们治生产。可就是这一份率性和这种养成式的教育风格让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而自古以来,平民和贵族往往是相对立的,源于二者的三观,生存条件,追求都大相径庭。从平民的观点看来,礼乐之类的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这种批判,就构成了墨家哲学的核心。他提出的短丧,非乐,明鬼,都在与孔子唱反调。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注重功与利,更通俗的说就是儒家更看重精神上的建构,而墨家则考量某种事物是否能使人民变得富裕,是一个极端功利主义的粗人,摒弃一切情感之物,专注于使命,带领人民奔小康。这一想法的确很热血也很伟大,但现在看来,难免有失偏颇。也就是荀子说的“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比起荀子的片面批判,在这里,作者的解说让我非常服气,他说‘文’亦系一种好,但须‘先质而后文’耳。吾人必须能生活,然后可有好的生活。。。非不知‘文’之为一种好,特无暇于为‘文’耳。作者理解墨子当时的心态,也充分考虑了一种思想的起源,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再根据当代环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指出局限。的确,只有在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生活安康的条件下,才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精神的建构,我想这也是唐宋时期产出那么多经典诗篇的原因。所以我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妄加批判古人提出的见解,不要用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基准去评判古人的学说,那样未免太狭隘。

        高中的时候总以为老子的无为是不在乎,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更是藐视俗物,超脱凡尘。可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老子的无为,原本就是追求有作为,水虽然是最柔软的事物,但是它却藏有厚积薄发的野心,况且<<老子>>第八章中有一句话广为人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怪乎朱熹会发出‘乃所以深争之也’的感叹了。而真正追求无为的是:庄子。<<齐物论>>中说道:“若不执一以为是,则天下人之意见皆是也”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辩"不能定是非,因此无须辩也。认识到生死是非等同,还争些什么呢。他是直冲云霄的大鹏,世人所谓的追求 ,在他眼中不过是“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的蜩与学鸠。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更愿意将二者结合起来,争强好胜的追求梦想,淡然无畏的面对失败。

        剩下的各家各派,不管是名家中的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还是二程思想中的心学,理学,都是时代的精髓。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时代精神,一时代之哲学即其时代精神之结晶。哲学家都有着圣人之德,其思想可为某个时代指明方向,便无所谓真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nx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