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概念教学》读书笔记3

《大概念教学》读书笔记3

作者: 冉冉升起的sun | 来源:发表于2024-07-27 06:59 被阅读0次

第四章:大概念教学的评价设计

一、整合性评价逻辑与大概念

(一)两种评价的逻辑:终结性和整合性

1.终结性逻辑:用瓦片铺屋顶

所谓终结性逻辑是指知识与技能就是学习的终结性目的,而评价的方法就是抽测知识与技能,看学生是否掌握。

2.整合性逻辑:用石板瓦铺屋顶

考量学生能否在情境中应用知识与技能。

(二)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引入

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而真实性的最根本属性就是“情境性”。

为什么去境脉化的学习会形成惰性知识?

1.未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价值

动机是如何维持的?胜任力。

胜任力常常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当学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境,完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性任务时,就会感到由衷的满足和自信,这会促使他们去挑战下一个任务。

动机=需求*价值

动机这两个组成部分和布鲁纳所提的好奇心胜任力是相关的,可以说好奇心是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对应于胜任力。

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对自我的价值认识),也包括学习价值(对学习的价值认识),这两种价值相互关联。

2.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

杜威提出了经典的思维五步法,发现(感受)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验证假设,其中“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三)真实性问题情境的特征

1.真实性问题情境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而不是“真实”。

真实性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未来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专家素养,而非真实性问题情境常常是为了传授专家结论而人为制造出来的。

2.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表现性特征

(1)开放性:条件开放、资源开放、反馈开放

(2)复杂性

(3)多元性

(4)限制性

二、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

(一)确定问题情境的目标

(二)寻找问题情境的原型

1.预定创设和原型改编

2.寻找原型的维度和渠道

(1)日常生活

(2)新闻报道

(3)政策报告

(4)研究成果

(5)历史文献

(6)影视文学

(三)明确问题情境的类型

1.设计类

2.探究类

3.决策类

4.鉴赏类

(四)设计问题情境的框架

1.情境

2.人物

3.任务

(五)精修问题情境的呈现

罗日叶提出好情境:一个真正的靶向情境、一个对学习有用的情境、一个激发学生动机的情境、一个可以实现的情境

(六)组织问题情境族

三、评价设计的步骤

(一)确定最终评价任务

1.评价的三种类型:学习性评价、学习的评价、学习式评价

一个学生只要做一次或两次证明其能力的事情,就足以让我们宣布他是有能力的。

学习性评价:为了推进学习而进行的评价(具体)

学习的评价:为了评定学习水平而进行的评价(公平)

学习式评价: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而进行的评价(自省)

2.设计有效的最终评价任务

(1)最终评价任务应该包含真实性问题情境

(2)表现性任务要精准指向素养目标和大概念

(二)设计评价连续体

1.评价的不同方法

(1)课堂问答(用于学习性评价)

(2)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用于学习的评价)

(3)表现性任务

(4)结构化思维工具:KWL图表、思维导图、概念地图、个人意涵图

(5)自我反思

2.评价连续体的设计

(三)编制评价量规

1.评价量规的内涵和类型

量规包括维度、指标、等级、权重、描述、案例等元素。

表现性评价一般都有“作品”。在现实世界中,作品一般由真实的受众来评价,比如产品是不是受欢迎,方案能否得到委托方的认可,说明书是否让人们能看得明白。

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有差别:1.学校教育中的表现性评价所依托的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而不一定是真实的,因此不见得所有的表现性评价都有真实的受众。2.现实世界中的评价标准不一定是正确的。有时作品或成果是否受欢迎可能会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3.真实受众的具体意见往往很难收集。

2.成果评价量规的制定

递进法、基准法

3.认知评价量规的制定


第五章:大概念教学的过程设计

一、大概念教学过程的四个元素

(一)大概念教学过程元素的构成

1.WHERETO元素

W—方向与原因,要让学生明白“去哪里”以及“为什么”

H—吸引与保持,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

E—探索与体验、准备与使能

R—反思、重新考虑、修改,指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迭代过程

E—评价工作及进展,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

T—定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风格、先前知识和学习兴趣来调整设计

O—为最佳效果而组织,安排学习体验序列

2.概念探究过程的七阶段

参与、聚焦、调查、组织、概括、迁移、反思

3.学习深坑模型的四个阶段

学习挑战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舒适区,需要一些不那么轻松和不那么舒缓的感觉,这就是坑的想法如此有效的原因。

(1)找坑找准概念,需要先定位一个或几个要探究的关联

(2)挖坑认知冲突,要在人的头脑中制造认知冲突

(3)入坑建构意义,学生通过思考解决认知冲突

(4)出坑反思总结,学生通过反思整个学习旅程来构建元认知

4.准备、建构、应用、反思:四个过程元素

准备: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方向

建构: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大概念

应用:将大概念应用于新的具体案例中

反思: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整合

(二)设计准备元素

1.激发参与动机

(1)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2)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概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世界无尽地探索,永远有新的问题、困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对真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产生自我成就感。

学习就像潜水,潜水员潜得越深,所看到的物种就越丰富,景象越美丽,探索之旅就会更加多变和有趣,充满了各种惊喜。如果只浮在表面,通常看到的景象和物种都比较单一,慢慢地学生就失去了兴趣。

2.明确学习方向

(1)要了解学情

了解与大概念有关的学情的渠道:和同事交流、向学生了解(课前问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

(2)要撰写单元概述

单元学习的意义、单元思考的问题、单元学习的安排、单元最终的任务、单元学习的评价等。

(3)要进行单元规划

(三)设计建构元素

1.两种建构的路向:归纳式和演绎式

归纳式是上位学习,演绎式是下位学习

2.建构的四种方法序列

演绎-教师为主型、演绎-学生为主型、归纳-教师为主型、归纳-学生为主型

3.建构中案例的选择和收集

(1)案例的选择标准:真实性、典型性、多样化

(2)案例的收集渠道:人、物、地

(四)设计应用元素

1.作业的设计

(1)单元作业是一个连续体

同一个表现性任务贯彻始终

同一种或同一类表现性任务反复出现

(2)单元作业要体现从易到难的梯度

不同难度的表现性任务

同一任务的不同难度

从易到难的排序:逆向任务—补全任务—样例任务—改造任务—自由任务—常见任务

不同的扶放程度

程度从高到低:集体完成(有教师辅导)—小组合作(有教师辅导)—小组合作(无教师辅导)—独立完成(有教师辅导)—独立完成(无教师辅导)

(3)作业设计的弹性

2.作业反馈的设计

第一步:定位问题

第二步:反思问题

第三步:撰写反馈

反馈要适度、反馈要适时

容量适度:没有指没有指出学生的具体问题固然不好,指出过多的错误、提出过量的评语,也会让学生困惑,搞不清自己应该把精力重点集中在那一点上,甚至产生沮丧和自暴自弃的想法。

(五)设计反思元素

1.反思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1)问题库:对问题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可以问“通过这个单元你们想学到什么?”“你们以前学过什么和这个单元相关的内容?”“通过这个单元,你学习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理解了这个大概念,你觉得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共识库:集中呈现所有学生的观点,方便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

你觉得写作过程中最富挑战的任务是什么?

(3)前后对比:让学生对比自己单元学习前和单元后的理解。

让学生思考“我想我理解了…,目前我不理解的是…”

二、本质问题的设计

(一)本质问题的内涵及其分类

1.什么是本质问题?

(1)本质问题和非本质问题

本质问题是和大概念目标相配套的,指向于理解专家思维方式;而非本质问题则和知识与技能目标配套,指向于记忆已有专家结论。

(2)本质问题重点看目标而不是形式

第一个内涵是“重要”和“永恒”,指本质问题的探讨是没有确定答案的,需要通过不断探讨增进理解。

第二个内涵是“基本的”和“基础的”,指本质问题是指向于学科本质,如“时空有多大?”“作者能否站在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立场讲述故事?”

第三个内涵是“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标胜利形式”。其实就是说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本质的,关键在于“目标”,而不是“形式”,我们重点要的是这些问题是否能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

2.本质问题的不同类型

(1)按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跨学科本身问题、学科本质问题、单元本质问题

(2)按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导入式本质问题、展开式本质问题、总结式本质问题

(3)按不同的关系,可以分为“具体与具体”本质问题,“具体与抽象“本质问题,“抽象与抽象”本质问题

(二)问题的设计与运用

1.设计本质问题

六条实用的线索:1.从课程内容中发现。2.课程标准中发现。3.从概念的不同形式中发现。4.整体性问题中得出。5.从错误认识中寻找。6.从错误认识中寻找。7.从理解的六个维度来定位。

提取大概念的八条路径:1.课程标准  2.教材分析 3.专家思维 4.概念派生 5.生活价值 6.知能目标 7.学习难点 8.评价标准

一个好的本质问题应该具备七个特征:1.开放式的。2.发人深省和引人思考的。3.需要高级思维的,仅仅通过背诵无法回答。4.指向学科内重要的、可迁移的观点。5.能引发其他问题,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6.需要证据和证明,而不仅仅是答案。7.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反复出现。

2.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不仅教师要学会提本质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自己提本质问题

3.本质问题的运用

第一步:提出一个问题,用于激发探究

第二步:引出不同的答案,并对这些回答进行提问

第三步:提出并探讨新的想法

第四步:到达暂时的终点

开放的思想:愿意倾听一切观点,尤其是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求证的思想:所有论点的提出都是负责任的,有论据的支撑。

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轻易满足于一时的成就,而是不断追问。


相关文章

  • “份、倍、分”等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份、倍、分”等概念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读书笔记6 “份”的概念理解: 举例子“每堆苹果有5...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十一 ----教学规范的转型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十一 ----教学规范的转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教学的本质,教学的重构概念...

  • 大概念教学3

    吉林焦艳丰《大概念教学》p13-16 一,真实性——素养的精髓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 1,素养指向解决现实世界的...

  • 【听课摘录】大单元大概念教学

    听课笔记摘录: 一、大概念教学以大单元教学为主要途径 “大概念”教学一般要求在单元层面进行 在学期单元教学规划环...

  • 大任务“撑起”大单元

    大单元下的大任务教学例谈 大单元教学是深度教学,易于形成概括性的理解,即单元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要设置真实的大...

  • 13大概念教学

    吉林焦艳丰《大概念教学》p46--48 四,大概念教学:以现实世界为基点 一大概念教学,从拼图到滚雪球。 1.三种...

  • 7大概念教学

    吉林焦艳丰《大概念教学》p30-31 三,大概念:理解的锚点 理解了核心素养的真实性内核就为改革指明了方向,从而在...

  • 8大概念教学

    吉林焦艳丰《大概念教学》p31-36 二,何为大概念? 大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

  • 9大概念教学

    吉林焦艳丰《大概念教学》p36——39 三,大概念:理解的锚点 2, 理解大概念的概念不限于概念。 大概念通常表现...

  • 10大概念教学

    吉林焦艳丰《大概念教学》p39-40 三,大概念:理解的锚点 3.大概念的不同层次 从前面三角函数的这个例子当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概念教学》读书笔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wv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