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故事,今天去理发店刚刚坐下来没多久,就见到一对母子,孩子大约四五岁的样子,是个小男生,很是可爱。妈妈拉着他坐下来没多久,说今天要理发,小朋友就有点小激动了,开始说不要,不要。
可能是因为公共场合,妈妈感觉有点尴尬,立即拿出手机说:“宝宝乖,一会给你看好看的动画片”,可宝宝完全没有听进妈妈话,还是继续在哭,再而“不要,不要”也变得更大声了。
妈妈这时有些生气,大声的说:”你这头发不好看,剪完了就帅帅的,你再不听话妈妈可要揍你了!!“,而孩子还是在哭,眼泪直往下掉。这时妈妈真的打了两下孩子的手,但不是很重。故事先到这!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甚至都习以为常。很多父母都是用这样的手段在”教育“着自己的孩子,然而这样真的对嘛?
不顾及孩子的情感,孩子将会变得麻木
都说孩子是被训练出来的,如果你是敏锐,相信已经发现从一开始,这个妈妈都只是自己的想法,而对自己孩子的情感的回应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之前我的一篇文章《让思想传递、为教育践行》里提到,权威型家长,也就是原来的我。这里,这个妈妈也有这样的情况,只是一开始先用了贿赂的方法(让孩子看动画片),而且相信这方法以前一定屡试不爽,不过显然今天这一招不管用了。
再有就是,相信很多女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你伤心的都哭了的时候,如果你男朋友劝你:“别伤心了,有什么好哭的。带你去吃好吃的”。或者也不安慰你,就在等你哭完,不知道你是否会想要打人。而如果他能说上一句:“我知道你一定很难过,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一直陪着你”这时一定很暖心吧。
孩子也是一样,当他在哭,表达不满的时候,你是否会从他的角度想一想此刻他的心情呢,只有当你不断能确认孩子的情感的时候,孩子也能慢慢的建立了和你正向的情感联系,知道你能理解他。即使他“犯错”了也要如此。
你以为有效的,可能只是短暂的假象
支配型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多有服从、没有自发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性格特点,很多的老好人就是这样的。
有这样一个案例可以引用,2012年4月J省首位奥赛化学金牌得主、斯坦福化学博士、PayPal公司首席软件工程师王庆根在美国因抑郁自杀。朋友们评价他是一个从不会说“不”的好人,日积月累患上了忧郁症。美国一家半导体公司的信息系统负责人吴简清在微博中写道:“他对工作非常努力、认真、仔细,但是面对老板的压力,不敢说不,生生被逼死了,不胜欷歔!”他的工作是成功的,而性格上却没有独立性,不敢说‘不’”,如果你是父母希望这是你的子女嘛?我相信,他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
真的爱孩子,就要给予正确的回应
故事的最后:孩子一手拿着手机开心的看着动画片也不哭,他的理发师也顺利的把工作做完,妈妈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个帅气的儿子。一切好像都很好了,而真正的问题被淹没了,如果父母知道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感情诉求,孩子也会变的越来越懂事,因为他有能力体会到你的感受,而不是忽视,最终变得麻木。
在乎孩子的感受不难,在乎孩子的感受了不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改变有的时候只是做好一件关键性的小事,并坚持下去,只要把孩子的这个能力培养起来,你与孩子将会相处的越来越好。
----365天训练营第三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