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谈谈情,说说爱心理
离婚后反转:保婚姻不死的,究竟是什么?

离婚后反转:保婚姻不死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 觉知是一束光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22:25 被阅读0次

    1、疫情下重新审视的婚姻

    唐女士,武汉人,在今年2月24日作客特殊疫情下的湖北人故事连线节目——“42号”夜线中,讲述了她离奇的婚姻故事。

    去年年底,她和前夫就办理了离婚手续,因患有中度抑郁,元月带着小宝回武汉娘家休养。春节前恰逢小宝过生,前夫带大宝到武汉一起庆祝,没想到过了几天就遭遇封城。

    在这种特殊时期略带尴尬的生活日常里,唐女士却和前夫有机会聊到了彼此之前的一些误会。

    原来,唐女士一直为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得不到前夫的理解和体恤耿耿于怀,包括带二宝期间主动考虑帮前夫分担经济压力,身心俱疲。而前夫却认为两人之间的矛盾是唐女士对家庭经济和对自己的不满意引起的,并认为”是你自己把自己搞的这么累,就不要跟我抱怨“。

    同时,唐女士和母亲在这极端的状况下,也有了深入的交流沟通。她表示,近70岁高龄的母亲问她以后想干嘛,这是自己“这么多年的人生第一次”,和母亲重新开始讨论自己的生活状况。

    当听到唐女士“这么多年的人生第一次”那口罩下掩饰不住的飞扬声调,我的心弦突然被触动了一下。

    就好像是看到一个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小女孩,沐浴在母亲抚慰的眼神和温暖的话语中,突然间有了力量。

    不难看出,上有一个哥哥的唐女士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模式带入了婚姻里,并把前夫当成了自己内心的父母。

    她内心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和理解,却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能索取,更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转而压抑隐藏,只能通过抱怨来疏解积压的怨气,或者总觉得是自己不够好,自我攻击而抑郁。

    她的婚姻也如同她自己,能量不能自由流动,时间久了,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机。

    所幸,一场疫情让她看到了已判死刑的婚姻“堵点”,甚至还有“起死回生”的希望。

    我们的婚姻中,每天上演着各种剧情戏辑。如要看清楚与伴侣之间的关系,先要了解自己的心智阶段和早年关系。僵化固着甚至濒临死亡的婚姻关系也许正提醒着你,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沟通模式已深深粘黏在童年记忆里。

    2、把伴侣当成孩子的心灰意冷

    《亲密关系》中提到,我们爱上一个人,是为了满足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

    为了弥补成长的创伤、缺失,或重温过去的稳定感、熟悉感,获得内在的安全感补给,我们往往会在伴侣身上重复自己早年的关系模式,潜意识将内在需求的汲取、转化全部投射给了伴侣。

    伴侣有时成为了我们的内在父母,有时,我们又不自觉地成为了对方的父母。

    也就是荣格说的,潜意识正在操纵你的人生,你却称之为命运。

    付丽娟老师在曾经一篇文章中,列举了一对小夫妻子玲和大磊的故事。

    婚前大磊还尽力扮演一个暖男角色,对子玲嘘寒问暖,关怀有加,婚后却判若两人。子玲承担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家务,大事、小事,内政、财政,厨房、厅堂全是子玲说了算。

    结果呢?

    大磊越来越像个孩子,依赖妻子照顾家里,照顾他;而子玲看丈夫越来越不顺眼,对家的大包大揽让她身心耗竭,几度想离婚。

    了解子玲的闺蜜清琳揭开了谜底。她分析说,是子玲自己把丈夫变成了孩子,让子玲从照顾者的角色里得到了价值感,从而将无能、虚弱感投射给丈夫,让丈夫感到没有她就不能自理。

    同时,子玲不敢在乎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在体验自我照顾和照顾别人的辛苦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原来,子玲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外婆家寄养。她只能自我照顾,没有体会过被周全地照顾的感受,潜意识也觉得自己不配,仿佛只有做的更好才能拥有那份被照顾的爱。

    清琳给她的建议是,释放自己需要被照顾的需求,哪怕是撒娇犯作,把大磊重新变成丈夫。

    子玲需要的是给自己的身心松松绑,承认并接纳自己无力虚弱的部分。反过来,如果是带着虚弱自体的女人,幻想让男人扮演强大的拯救者客体的婚姻呢?

    3、把伴侣当成父母的剥夺之殇

    网上有一句话:你想找个男人遮风挡雨,没想到风雨都是那个男人带来的。

    李雪老师说,这是因为一个人觉醒前,总是无法避免照着父母的样子找伴侣,哪怕从外在看起来和父母很不同,内核却一样。也就是,找到的是跟自己心理发育水平一致的男人。

    这样的女人,自体是相对虚弱的。

    或者说,也许心智还在成熟过程中,需要倚赖他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

    延伸到亲密关系中,早年的安全匮乏感会让她不断质疑对方爱不爱自己,消磨彼此的感情。

    一点蛛丝马迹或任何情绪的不被满足都会被放大和怀疑,认为自己不值得关注,不值得被爱。如被对方长期忽视,就会得出对方不爱自己的结论。

    疫情期间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说的是因一个口罩引发的离婚故事,实在是狗血。

    妻子李云让丈夫到药店买口罩,走了一圈回来后丈夫说没有买到。然后两人准备各回各妈家看望住在不远处的父母。就在李云折返回来取忘记的药时,远处竟看到老公戴着口罩。回去质问两遍后丈夫才道出实情,说是路上爱心人士赠送了2个口罩(可能是想自留或留给老人)。

    李云内心翻江蹈海,想到丈夫结婚十几年,无论做啥事都藏心眼,从来没有真心对待自己,这样的男人绝不能托付终身。

    一个口罩竟然成为了压死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人咂舌。

    这让我想到了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书中所说:“我们自我的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将它扎破。”

    除了对伴侣有父母的投射需求,在婚姻中双方的互相控制,甚至冷暴力、冲突等,都或多或少与原生家庭关系模式的认同或重复有关。

    实质是自我僵化的人格投射到亲密关系中,并成为婚姻的耗竭之源。

    那么,如果将婚姻比作一束幸福之花草,如何能让它充满勃勃生机呢?

    4、婚姻生命的养料

    (1)充分发展人格和自我功能

    曾奇峰老师说:“越是已经自由的人,就越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TA想要的东西,因为TA此时需要的仅仅是爱,而不是对对方的剥夺或‘奴役’。”

    反过来,如果不建立在给彼此自由的前提下,扭曲的“爱”就会吞噬人心,同时也会吞噬关系。

    如何才是自由的呢?通过自我成长逐渐具有成熟独立的人格和心智模式。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洞察自己的需求,懂得自爱。即懂得怎样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满足自己。

    只有自己体会到美妙,才能分享给伴侣;只有精神独立,才能与另一团精神对话和触碰。

    同时,通过增加与他人接触的触点,如认识更多朋友,扩展更多滋养的客体关系,包括咨访关系、个人体验,在新的人际关系中逐渐觉察并松动自己人格僵化的部分,补给更多有活力的内核能量。

    (2)让爱和需求流动碰撞

    真正用于衡量婚姻质量的,是情感的流通程度。

    也就是说,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真实的碰撞。互相索取和合理表达需求,互相接住对方的需求,才是好的关系。

    这里需要打破一个“全能幻想需求”,即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需求非常庞大,对方无法承受,自己会在关系里失望,对方会在关系里逃离。

    好的婚姻,一定是带着理解的。

    我有一个闺蜜,从小独立自主,能干持家。她的老公比她小两岁,完全家务“小白”一个。

    结婚初始,家务活基本都是闺蜜包揽,在婆家面对婆婆询问家务活时,善解人意的她也从不抱怨,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他帮着做呢,只是做的有些糙,不过我看他现在比之前进步多了,很不错了!”

    有了孩子后,两人逐渐从靠父母帮扶到全靠小俩口自己,闺蜜不仅自己有能力,也把老公驯化成了带娃好手。闺蜜做家务,老公带娃,两人互相配合,好不默契。

    一句话,她能体谅对方家务的短板,又能适时示弱,表达自己的需求。

    (3)协同进化,共策未来

    罗振宇在某期《知识就是力量》中,谈到了“协同进化”的理念。他用“是的”和“而且”阐述了寓意。

    也就是说,先认可我们并不认可的状态,再来描绘将来在一起之后的样态。

    即接纳与对方的差异后,再把自己放进去。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聪明的女孩不喜欢爬山,而她的男友邀约周末一起爬山。女孩说:“我虽不喜欢爬山,却特别好奇你爬到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你能到山顶给我拍几张照片吗?等下我在咖啡馆等你来给我讲一讲此次的经历。”男孩听后,欣然前往。

    女孩构建了一个创造性的场景,也创造了一个彼此都感觉舒服的关系。

    是为彼此成就。

    而在婚姻关系出现危机时,更不能站在伴侣的对立面,需要有建立共同目标,帮助对方站对位置的智慧和心量。

    《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曾说过:“生活教会我们,爱不是两个人长久凝视对方,而是看向外界的同一个方向。”

    学会和伴侣共同成长,也许是我们婚姻保鲜的一方长生水。

    诚然,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但是不断学习和练习,会让我们知道那个美好的状态在哪里,以及不断向它靠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婚后反转:保婚姻不死的,究竟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ju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