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春分。春分意味着,这一天之后,白天大于黑夜。
而疫情收敛下的国家也开始逐步复工复产,真正走进生机勃勃的春天。
这一段时间,家里的老少都没有闲着。我复工比较早,主要是很讨厌在家里办公,工作和生活不分的状态,所以早早去公司坐班了。
孩子开始网课。老人们也开始琢磨着各种春天才有的食物。于是我有了这篇美食日记。
荠菜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我父母这一代人的记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春天的荠菜是果腹绝佳菜肴。这种野生的植物,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强。一阵春雨之后,平原大地到处都是荠菜花。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这是当年辛弃疾在醉酒之后关于荠菜的描绘,意在用春天的繁盛衬托自身的落寞,但无意中让平原春荠这种最寻常不过的野菜留下名篇佳句。苏东坡这个生活美食家的“绕麦田求野荠”更是让人对大词人的烟火味忍俊不禁。经过了一冬的孕育,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春雪初融,春荠鲜美可以想象的到。“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这是陆游对于荠菜鲜美的描绘。
关于春天回忆中,我小时候最开心的还是挖荠菜。小雨之后,田间路头上随处可见带着竹篮手拿小铲的孩子和女人们。在遍地的野草野花中寻见锯齿状的叶子,白色小花的植物。用小铲子挖出带着根须和浸润着雨水的小荠菜,随手凌乱的丢在篮子里,直到满满一篮子,心满意足的找一弯清水池塘洗好码好,一排排干净的躺在碟子里……

荠菜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一直是以野菜的身份存在。最近查了下资料,才发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种子的保存和春发都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春发之前,种子要保存在2~5摄氏度环境下10天左右)。生长种植不受控制,这也因此让荠菜的价值被凸显出来。传统意义上,荠菜是保命草。“三月三,荠菜似仙丹”,现代营养学家分析了它的成分,给出了它的养生依据。但是中国人更相信传统,更相信按着节气来生活。
因为疫情,我最近几乎都是网络买菜,好处在于搜索荠菜 就快速定位到附近的菜市场的摊位,下单即可。于是传统意义上的养生菜,今年才有机会进入我家的餐桌。荠菜饺子是老人们津津乐道的荠菜食谱。虽非野生,但味道的确鲜美胜羔豚。
到了广东生活之后,也开始慢慢尝试南方食谱,艾叶粑粑是最近的一道食谱,据说祛湿排毒养肺。
虽然我的记忆里没有采艾叶的记忆,但是因为艾叶粑粑,我开始找寻艾叶食谱的来龙去脉,传统故事……
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小到民俗民节:春节的的爆竹,春分的野菜。大到国家秩序,文化意识。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分析为什么最终是人类统治了这个世界,而不是其他动物。女儿告诉我因为智人掌握了工具学会了生火。赫拉利的解释更进一层,是因为智人的强大的组织能力,智人依靠想象的故事(文化,意识,传统)来组织族群,将人类社会分割为一个个有秩序的民族和国家。
“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只存在于他们的共同想象之中。这张网,让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能组织十字军,革命和人权。”
疫情期间,世界秩序也在各个族群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经受考验。中国官僚瞒报误报~引发全民抗疫~英雄儿女齐涌现~凯旋而归山河无恙~风景这边独好~美帝一片混乱~甩锅阴谋~反转~歌颂中国大好河山。
FF日记,XIAOYIN诗歌,老俞日记(俞敏洪),Lwl,Af……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里有过这么一段话,印象深刻。解释什么叫“士“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叫stakeholder,主导者,管事的人。第二个境界叫 player,管不了别人,但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第三个境界叫informed citizen,明白人。
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事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愿文明社会的故事中,你我都至少能做明白人。
附,最近才发现。简书上的一篇文章《我们的BJ之行》被封了。仔细看了下,很大可能我写了18年夏天参观BJ时候的几句对酷暑之下执勤人员的牢骚话。
下次不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