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归属感》第六章 归属感之感知位置
( 美)罗伯特·迪尔茨
一、R原文
要成为更高效的“传送者”,最重要的是了解你想要向其传达信息的接收者。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息,同步对方的生理和语言类型,匹配对方的沟通渠道,这些都是了解对方的有效方法。
站在不同的“感知位置”思考是另外一种理解他人和事物的方法。
感知位置指的是一个人在考虑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可以采用的角度。除了本人和对方的角度,还有其他几种基本的“感知位置”。
第一位置——“我”的位置:关系到自己的观点、信念和假设,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外部的世界。
第二位置——“你”的位置:关系到对方的观点、信念和假设,用他的眼睛来看待外部的世界。
第三位置——“他们”的位置:观点来自于你和对方的关系之外。
第四位置——“我们”的位置:是指整个系统。我采访过的一位领导者将这个角度称为“系统性思维的视野”。
沟通中,人们使用的“我”“你”“他们”“我们”等关键词语,可以很清晰地说明他们所用的感知位置。其实,这些关键词语也是一种后设信息,可以帮助你识别人们在互动中采用的知觉位置。比如,在讨论中,经常使用“我”这个词的人比经常使用“我们”这个词的人更习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面对困在某种角度出不来的人,你可以先同步他的感知位置,然后附加不同感知位置指引他,从而改变其感知位置。
二、【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原文】
1. 拆页讲了什么?(what)
作者讲述了感知位置这个概念,提出站在不同的感知位置,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彼此,以及增进对事物的理解。
2. 为什么要这么做? (why)
常言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能看到怎样的风景,取决于你所站立的位置,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人们常常会被位置局限,从而产生一些片面的想法。不同的感知位置,会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更全面更深入。
3. 具体怎么做?(how)
可以采用如下几个位置,转化视角去看待当下形式,以及过去发生的事。
① 第一位置——“我”的位置: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② 第二位置——“你”的位置: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③ 第三位置——“他们”的位置:我们之外的其他人,他们又会怎样看待呢?
④ 第四位置——“我们”的位置:我们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层面,又会如何看待它呢?
4. 适用哪些情境?(where)
在沟通双方位置悬殊,比如父母与孩子,领导与下属,观点容易有差异时;在沟通中难以达成共识,需要换位思考交换想法时;在感觉自己被位置局限,难以突破渴望新的洞见时......可以更换位置更换视角,从而引发新的觉察。
三、【A1:激活经验、面向过去】
经历:
说说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吧。我跟家人去买衣服,恰逢商场在做促销,人山人海到处排长队。等到终于排到我们了,已经快要到晚餐时间了。原本想着结账是个小事,顶多也就是两三分钟,没想到五分钟过去了,依然没有打出小票来。后面的顾客在张望,家人也过来看进度,收银员依然不得要领,我忍不住急躁起来,批评收银员的失误,埋怨浪费了我的时间。这次结账花了二十多分钟,大家最终不欢而散。
反思:
现在回想本不必如此。对于收银员来说,她何尝不希望速战速决?我只是来结一笔账,而她每天要结多少笔账?从内心来讲,她应该比我更希望快速结账吧。然而,当时的我被情绪绑架,满脑子只有自己,心疼宝贵的时间,根本无力去想其它。促销政策更新,她需要时间熟悉,出了错本来就有压力,再面对我的指责,更加不知所措。所以,我的行为不但于事无补,更是让她错上加错。她打给我的发票,财务指出错了一个字,到现在都无法使用。
如果我当时能像现在这样,站在她的角度换位思考,给她一些耐心和鼓励,也许会是另一个局面了。
【A2:规划应用,指向未来】
目标:每周选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感知位置回望,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觉察。将这些刻意练习记入觉察日记,三个月之后评估感知程度(是否有意识,是否更娴熟,是否更敏锐)。
执行:
用以下的方式和顺序来进行自我整理,并记录到觉察日记中。
① “我”的位置:当我感觉不愉快的时候,这个小“我”在想什么,触犯了我的什么利益?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
② “你”的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他会怎么想呢?他内心更深层的渴望是什么呢?
③ “他们”的位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件事,以及这两个人呢?他们发现了什么?
④ “我们”的位置:我们同处在一个团队、一个组织或者同一事件中,站在更宏观的系统的角度,又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如何更好地执行?
渴求:自我觉察是教练的基本功,只有更深层次的自我觉察,才能带来更敏锐的感知,才能更自然地带领客户体验感受,从而更好地支持客户。这会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