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素 问心理简友广场
《素问》—— 第七篇 阴阳别论

《素问》—— 第七篇 阴阳别论

作者: 小子止一 | 来源:发表于2023-10-23 12:11 被阅读0次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1。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2。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岐伯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瘢癉;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阳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注释】

1、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者,也可以理解为“则”,两者均可,于理解上无什么差别。

2、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阳者,胃脘之阳也,则知“阴者,胃脘之阴也。”故曰:生阳者活,见阴者死。见阴则真脏现,真脏隐而不见,见则死。

止一箴言

阴阳之属,辨症之要。故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一者,道也,和也。故古之修道者,皆尊道贵德,顺应自然,四时有序,张弛有度,阴阳相济,水火交融,上下如一,内外和谐,形神合一,故能度百岁而身轻体健,和也。故医家曰:“阳盛则发泄,阴盛则涌泻。弱则补之,强则泄之。”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不不足。”故医家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以“天人合一”而行却病养生之道。中医者,和之道也。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调和内外,调和五脏六腑,调和形神,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文化理念也是《“1+1”教学》以“1+1”教育教学理念构建的“1+1”教育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以此营造和谐文明的教育教学环境、氛围,为培养“知、行、思、情”和谐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设者、探究者服务。

“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理念,不管是老子所言“道”,还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理念,以及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都是在阐述“和”的思想理念。“和”思想理念——尊道贵德、顺应自然、虚怀若谷、包容万物、利而不争、和谐共存,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道德理念,这就是中华民族虽屡经风雨,却依然能屹立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的瑰宝,这就是华夏文明仍然能延续至今的秘密。

参考书目

1、李志敏 主编:《黄帝内经》,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止一 著:《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学》,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相关文章

  • 1+1=0

    谨熟阴阳 以平为期 ——力平健康法 《素问·阴阳别论》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无问...

  • 《黄帝内经•素问》七:阴阳别论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

  • 《黄帝内经·素问》07阴阳别论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

  • 中医如何认识汗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

  • 咽喉肿痛难忍,该怎样艾灸呢?

    咽喉肿痛一证,多见于喉痛、喉痈、喉风、喉痹、乳蛾、白喉及口腔疾病等病证。《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 阴阳别论七

  • 金火竹言[医理篇㈠]之阴阳五行

    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論》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 20160405教练共修 《黄帝内经》诊法2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 初识阴阳体质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是中医最基本的分类方法:脏腑分阴阳,经络分阴阳,诊病分阴阳,治病分阴阳。 《素问·阴阳应...

  • 素问第07 阴阳别论篇-黄帝内经白话文

    阴阳别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翻译】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问》—— 第七篇 阴阳别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bk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