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388444/09ab1f3fe0923955.jpg)
读书,我们谁都知道是一件有益且必须做的事,但我们又总是有各种理由一拖再拖,拖到年末,发现自己连一本完整的书都没有读完,然后是各种懊恼和悔恨。做不到“慎独”,我们便急需有人引领,跟着爱敏姐姐和树丽姐姐一起读书,是一种被监督下的匍匐前行。
今天是张爱敏工作室这一年中分享的第十本书,由刘荣慧老师为我们领读《学校是一段旅程》。很惭愧,作为跟读者,我没有及时完成这本书的阅读,但通过荣慧老师的分享,和爱敏姐、树丽姐、月月老师的解读,也是收获颇多。
《学校是一段旅程》,只听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学校是个非常美好的场所,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书的封面上有一条小河缓缓流淌,河岸上有几个孩子坐在凳子上悠闲地聊天,旁边撑起来一个漂亮的帐篷,环绕着他们的是花草树木,像是一段快乐的野营。这样的学校教育可不就是一段美好的旅程吗!
本书中的教育理念是华德福教育理念,这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华德福教育理念其实和我即将分享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中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共同推进。
本书中的给孩子们仪式感和家校共育对我的感触最大。书里说一年级的孩子开学第一天,会给足孩子们仪式感,让他们感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让孩子们爱上学校和老师。仪式感对于我来说就比较陌生,因为我向来不注重仪式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无论是生日还是节日。就像《布鲁克林有棵树》中所说,我应该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情感不喜欢外露的人。其实很多时候,仪式感还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家校共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合对于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为了调动家庭的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开办了“家长学校”,授以“父母教育学”。其实,家庭教育的缺失才是现在学校教育路上的绊脚石,许多孩子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周末和寒暑假结束后再返回学校,身上的好习惯就失踪了,还要重新培养。
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更令人担忧。一个班里,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占了一大半,想要和父母沟通孩子的教育太难了,更有家长直接表示:只要孩子快乐就好,不要求学习。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就是放任自流,作为老师,我们也有太多的无奈。当然,现在许多学校也把家长拒之门外,太多的外在因素把老师束缚得没有时间去家访,没有时间去沟通,这也是我们的另一种无奈。
教育学也是一门关系学,教育并不是靠批评吼出来的,我们温柔细语地和孩子们搞好关系,让孩子们喜欢你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因为他们在想要违纪时会心生内疚,觉得会不会对不起你,辜负你对他的好。
树丽大姐说得对,我们学习外国的教育理念,并不是要求我们照搬,因为国情不同,并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做法,再因材施教地应用于我们的教育中!
感谢刘荣慧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谢一路走来的小伙伴们,今晚受益匪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