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的假期里,有一篇文章《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开始刷屏。
同样作为小编,我很羡慕王耳朵先生的10w+,但是很抱歉,恕我写不出那样“10w+”的文章。
但文章接下来反复抛出的观点,更让我感到不安:
“一切都变化的太快。如果不及时做出反应,你就可能被同龄人打倒在地。"
“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
“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打倒、缓慢成长、退步、抛弃……都是很有冲击力的词语,如今也总是出现在我们视野里。
比如这些:
别人都在创业身价千万,你却还在老家拿着体制内工资,你马上要被时代淘汰;
你在大城市辛辛苦苦攒了首付,结果本地土豪手上 5 套房,你的人生一下子完败;
再比如,按照文章里的说法,30 岁如果小腹有了赘肉,也足以感到羞辱。
好像无论怎么活,都活得还不够数。焦虑感时时刻刻,控制不住。
02
这种焦虑真的很扎心。
扎心就扎在,你周围的人都比你好。
“出名要趁早”,1944年9月,张爱玲如此写道。
她在上海杂志社出版的《传奇再版的话》中写: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作为一个23岁就因《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从此大红大紫,直至今天都被无数人津津乐道的作家,对于“出名要趁早”她实至名归。对“早”的期待,至此以后就变成了悬在我们头顶的鞭子了,早读书、早就业、早赚钱、早出名、早退休都变成了人生赢家的代名词。
而他们无一例外的表达着,不管你现在努力还是不努力,你就是很差,像极了当年妈妈口中夸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事实上,像张爱玲那样出名趁早的人又有几个?
你不必强逼自己做张爱玲,是张三你就是张三,是李四你就是李四,但即便是张三李四,也都有张爱玲所不能匹敌的长处。
03
如果用书来比喻现在的营销号,那么很多营销号会被比喻成文学评论——光说别人不说自己。
毕竟日子久了任是谁都有可能陷入浮躁,所以才会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你,你该有什么,你不该有什么,用指责别人,来暴露自己贫瘠的内心。
我的朋友人到中年,在大家都觉得他应该焦虑的时候,人家的日子过得很潇洒悠闲。
他说,
刚毕业的时候,对有没有超越同龄人毫无感觉。拿着年薪2万5的工资,觉得自己从事着的是梦想的事业若干年后一定会大有作为真是秒杀全场。后来脑子清醒了,去了正经大企业,工资随着努力逐年翻倍,欲望和嫉妒也逐年翻倍。赚的钱渐渐超过当年大学里的小伙伴,又开始想为什么人家都当了leader我一把岁数却还要在同龄的领导手下做基层,和比自己小出一代的小孩竞争。
被同龄人抛弃早就看开了,现在的焦虑是晚辈施加的,想不和人家比,人家倒要故意凑到你面前说,我就是比你有才华,我他妈还比你年轻哦。
他们会不断的提醒你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所以赶紧来买我的东西吧,这种“贩卖焦虑”低级到这些连基本理解力和阅读能力都没有的人都能看出来,而真正贩卖焦虑的高手,只会顺势而为,去给你的那些本就存在的顽疾开一些看似有效的处方。
04
但是相信这样的“贩卖焦虑”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总有一些瞎焦虑的人是他的忠诚信徒。
女人很焦虑,男人也焦虑。
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好,女人不够靓,中年危机要来了,失业可能提上日程了,财务还没自由但年轻的浪潮已经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把前辈拍死在沙滩上了……想想都一头包啊。
所以罗振宇的第三届跨年演讲用长达4个小时,分享了6个焦虑,并为这6个焦虑找到了6个答案、6个脑洞,卖了几千张票,拿了快手、小米等多个广告主的投放费用,并用深圳卫视直播扩大焦虑的影响力,为他的得到APP拉新好几万。
当你看完,可以说是得到了开年第一个大锤,锤得你忧心忡忡。
2018,新的一年,新的丧,为了“对自己好一点”,马上又打开购物软件,买了几个一直想要但没舍得的东西,“就当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
于是,很多人在这样的压力中更加不安。
05
有人说,新的一年,要乐观一点,任何小的改动,只要乘以365,那都了不得。
我特喜欢这句话,给人一种很有希望的感觉,每天一点点,积攒起来就不得了。但反过来说,你每天堕落一点点,焦虑一点点,积攒起来那也不得了。想要任何好东西,都要花时间,也要花精力,要克制自己的惰性、敷衍、疲倦,要从错误中学习,要相信时间的力量。通过四十年,我们几乎换了一个中国,作为恰好身在其中的人,站在2018的开端,希望我们都能把努力做到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不再盲从,不再焦虑,学会做时间的朋友,学会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想起杰伦的《稻香》:笑一个吧,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让自己快乐快乐这才叫做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