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老朋友聚餐。一个老领导在给一家大的企业做技术顾问和培训咨询。他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一个调整,更多的是在追寻五个为什么,挖深度。做研发做技术,认认真真干好工厂,让每一个计划单能够落地,做这件事情确实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挑战自己内心的更深处。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去激发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潜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对我们实在重要了。
但是很多时候,也有例外。
有兄弟姐妹的人都知道,未成年的兄弟姐妹,总会明争暗斗。如果看到姐姐做错事,比如打翻了茶杯,就会希望父母责罚姐姐。但是,每次姐姐都能用一句话逃避责罚,这句话就是:“我不是故意的。”相信做兄弟姐妹的你。每次听到这句话,都是很生气。这哪里是解释,根本就是敷衍。但是,这句话确实好用啊。父母每次都会原谅姐姐,而且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故意的,就可以不受责罚呢?从这个事,我们能看得出来,很多时候,理由都不是为了说明原因。那理由到底有什么用呢?
姐姐打翻杯子,说“我不是故意的”,不是因为这个理由合理,而是因为对方能接受。是惯例;这个理由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对方能接受的一种说法。你想想,如果这时候,姐姐真的去跟父母解释原因,会怎么样呢?姐姐可以说,她的大脑在那一刻开了小差,手和茶杯之间的摩擦力减弱,导致茶杯落地;或者说,瓷砖的硬度比地毯高多了,所以茶杯才会碎掉。如果姐姐真的这么说,父母估计反而会生气,觉得姐姐是在狡辩。他们也未必有耐心听姐姐讲故事,说她今天早上,跟别人吵了一架,所以心不在焉。在那个情境里,一句“我不是故意的”,一句“下次小心点”,就够了。
你看,这时候,惯例比技术性说明其实更合适,也更好。请假的时候,我们说“家里有事”,是惯例;分手的时候,说“我们不合适”,也是惯例。这是约定俗成的解释,既照顾到彼此的关系和感受。快速结束猜疑与挑衅,对双方时间的节省,情绪的管理都比真实的原因解释要更好。
很多"为什么"的理由,不在物理原理与属性解释,而是在"惯例","关系中"。我们给出什么理由,不取决于问题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跟提出问题的人是什么关系。从这一点来看,为什么其本身的物理原理和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关系和场景是不是符合。所以有时候,真正的"为什么"背后的物理原理和因果,其实并不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