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
从最初开始,行动和感受实际上是统一的,然而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我们集中在行动上的注意力就越来越少,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注意力就越来越多,于是我们不再有耐心感受行动,从此分心代替专注,身心开始分离。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39691/d023a8f8f69b5335.jpg)
分心走神无非就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当下觉得太无聊,想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第二就是觉得当下太痛苦,想追求舒适的事情。
走神太容易了,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趋利避害的,默认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待在自己的精神舒适区里。走神的时候不是幻想未来就是在沉浸过去,唯独没活在当下。而生命又是当下的每一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
从长远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着他今后成就的大小。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写上一个词,表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他们俩的答案竟然是一模一样,都写上了focus就是专注。
然而也无需过于对自己分心走神自责,为什么?因为这又是我们的天性之一啊,不仅是所有人都一样,这背后的原因还与我们大脑的记忆机制有关。
大脑有一个背景关联记忆的功能,比如说我们看到某个名字、声音、环境我们就会不自自然的想起某件事情。这种背景关联记忆它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大脑的能耗,弥补了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
但进化是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也是有它的副作用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任何看到的听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发其他记忆的内容。这就又导致我们会分心。
然而进化它给人类带来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了痛苦。因为感知太多的信息而感到心神不宁,或因为产生过多欲望而痛苦不堪。又或因担忧能力不足而滋生焦虑,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得安生。如此看来,享受进化带来的好处也要承受着进化带来的痛苦。
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就是需要锻炼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反思能力),做选择时多想几秒钟,给理智脑腾出一点思考的空间。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
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如果一个人从小养成了全勤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它不仅是获得智力上的智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衡。
我们常说的正念,训练我们当下的感受,比如在我们跑步的时候,感受呼吸,感受微风从我们脸上吹过,吃饭的时候我们专注感受饭菜的味道,睡觉时享受身体放松带来的愉悦。。。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把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的减少,精力就会更加的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
比如说小孩子会因为生活当和环境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把他们吸引住。而强者是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甚至会主动练习,有的人会选择在嘈杂的环境当中锻炼注意力,这使他们拥有了随时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状态的能力。比如我有的时候会选择在人多的咖啡厅里面阅读,某一瞬间周围的声音似乎全都消失了,我以此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读进去了。
这世界上能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其原因只要有大多数人都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能力并不是仅仅依靠热情,它更是一项技术,是有方法论的。
正确的方法通常有4个特征:
第一是要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第二是要练习时极度专注。
第三是能够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是始终在拉伸区域练习。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讲一个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馆记着做饭;
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