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发达的年代,只能阅读纸张书,小说、杂志、期刊、故事会为主。
读物的来源,要么借书,要么购买,但收入有限,有时候在书店遇到喜欢的书,犹豫再三才舍得买下。
好多年前,我的工资只有几百元的时候,在书店遇到了《红楼梦》上下两册的版本,特别喜欢。可是两本书要101元,基本是我们小家庭一个星期的菜钱。
第一次看看,忍痛割爱走了;
第二星期又去书店看看,还是没有舍得买;
第三个周末咬咬牙终于拿下了,那个夏天我没有舍得给自已添一双皮鞋。
现在网络发达,我们不但可以在书店买到书,还可以在网络上购买书籍。
有时候电子阅读也能搜到喜欢的书籍,比如微信阅读。
不但可以纸张阅读、电子阅读,听书平台也很多,比如喜马拉雅、微信听书、番茄听书,非常方便。
有一次逛书店,偶然发现了《云边有个小卖部》,心中甚喜,但我没有立即购买,习惯性在微信读书上搜索,竟然搜到了,自然省了一笔钱。
看完《云边有个小卖部》,意味犹尽,后来又在微信听书上听了一遍才感觉过瘾。
以后遇到想看的书,我会考量阅读还是听书,这源于《明朝这些事》。
我的历史知识匮乏,上学的时候基本没有及格过,在平台上跟读@快乐人生老陈的《诗词解析》,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
《明朝这些事》看到过文友的介绍,于是专门下载了这本书,看到第十几章的时候,无论怎么看也看不下去,遗憾地放在那里了。
偶然的机会,在喜马拉雅上搜到这本书,于是早晨出去锻炼的时候,来回一个小时,刚好可以听三章。主播气场巨大,作者语言幽默,加持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听书显然比看书更有趣。
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听,有一些书适合看,少部分书更适合认真阅读。
成长之类的鸡汤,随便消遣就好;而比较厚重的书籍,还是要坐在书桌前,边看边记录的。
影视剧《都挺好》热播时,我不喜欢、也不习惯追剧,但剧情很精彩,于是我搜到了电子版本,加班加点读完了这本书。
当时我就纳闷:阿耐能把家庭伦理写得这么精彩,其它作品可能更值得看!
于是我又阅读了她的另一力作《欢乐颂》,把职场、情感、人情世故分析得淋漓尽致。
这个时候我对阿耐有点顶礼膜拜了,于是又搜到了改为影视剧的《大江东去》。从改革开放写起,集体经济、国有企业、个体经济还有小海归的创业,跨度时间长,剧情有我生活中曾有拥有的影子,看得我欲罢不能。
193万字的长篇大部头,一个星期就看完了,而且是坐在书桌前正经八百阅读的,这个状态仿佛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拿到一本好书,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读完。
现在,增加阅读量的方式很多,可以看书评、读后感,对一本书粗略了解一下;也可以阅读纸张书或者电子书;亦或者在有声平台听书。
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可以用一个模式或者看,或者听!
对于厚重的书籍,我喜欢阅读;对于文笔有趣、作者见解颇多的书籍,我喜欢听书,代入感很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至于读书还是听书,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纠结与某一种具体的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