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上,我们认为身体残疾者令人同情,人生会有遗憾,而事实上,身体健全者的人生同样不圆满。生活中有挫折和失败,有病苦与困境,以此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残缺的呢?已故作者史铁生就曾说过: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一生中,无论亲人们多么爱我们,可人生路只有自己走,生老病死只能自己去承受。我们无法回避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寂寞。
人们被自身的欲求所驱使,蚂蚁般忙碌着与生活抗衡,岁月里埋藏着我们不可言说的忧伤与渴念,时光里有我们一路的探寻与疲倦。新的日子洪水般冲走了曾经的欢乐与失望,而我们像被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流转于下一次得与失的轮回中。
人生不圆满大多是因为向往落空,欲求不得。若要放下欲望,知足常乐,人生何来残缺?而问题是我们充当着欲望的仆从,非是它的主人。
我们被欲望所左右,可欲望不是我,实际上就连我们的身体和心念也不是我,何以见得?若它们是我,为何容颜的变化,身体的生病与老死,以及心念的生起与息灭皆非我能掌控?佛家的缘起法就讲到世界上的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根本就没有恒常不变独立存在的实体或主宰。我们的身体,情绪以及心念,它们也只是随因缘的聚散而产生和消失,我们无法主宰它们,它们只能为我所用,而非我所有。那我在哪里呢?身体和心念不是我,但却又是真我的显现,我们的真心显化出整个世界,它却隐于现象中而如如不动,就如同梦中人找不到做梦者一样,我们只能通过身体与心念的假我,了知真我的存在,由此可见我们的欲求也只是妄念。去伪便可显真,若我们放下了所有妄想与执着,就是梦醒时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只要我们不再向外攀缘,去除对“我”的执念,返身内观,作到内不随念转,外不随境迁,这样最终定会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妙明真心。
从道家思想中可以了解同样的道理。道家讲道法自然,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和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为自然所接纳。而只要“致虚守静”,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放下个人欲求,能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我们就可以接近于道。而这个道就是真我,也就是妙明真心。
儒家也是在寻找真我。儒学大家也是心学的创立者王阳明认为人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所谓善恶皆在人的一念之间,知道善恶的区别是人的良知,断恶修善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我们对自我欲求的执着是产生恶的根源,所以人要“存天理,灭人欲”。他这里的天理就是自然法则,就是道,就是妙明真心。
儒释道三家都指出欲念是束缚人的枷锁,它使我们难以见到本真的自己。
世界上各大宗教都宣讲宇宙有一个万能的神,他创造了世界和一切生物,尤其人类是神按照自己的样子而创造的,所以人便具有了神性。这个神叫上帝,也叫耶和华,也叫安拉,也叫真主,也叫梵天,也叫湿婆,也叫毗湿奴。其实他也可以叫天理,叫道,叫妙明真心。我们来自他,必然要回归于他,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去认识他。
在古希腊德尔斐的一座神庙前,巍然矗立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一句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人世上所有的修行之路,就是去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我们才能以一种全新开放式的思维来应对人生。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伟大的圣者告诫我们: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命为觉醒而来。
现实中,许多人觉察到了人生的虚幻,他们不愿在无常的世界里游戏一生,更不愿再受自己欲念和情绪的愚弄和摆布,他们要做自己真正的主人,因此,坚定地踏上了认识真我的道路,从而去寻觅人生中真正的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