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大家的一再邀请下,歆然老师,分享了半年以来的一场沙龙会。大家也都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享受了一个晚上的美妙的时光,然后也留下来不愿意再走了,想要继续参加周末的工作坊,想要持续的深度成长一年,想要真正的让自己去体验,真的是很欣赏这一群生命,就是会有那么的一双慧眼,有那样的一些天使,会把我们带向真相。
歆然老师让大家都自我介绍了,分享了自己想要在这里的收获,和目前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战,大家都对今晚的主题愤怒感到特别期待,也特别好奇。

因为大家都会讲到,愤怒根本就是完全掌控不了的。
当我们掉入到这个愤怒的情绪里面的时候,在事情的层面很想要去控制,很想要发脾气,做一些什么事情,好让自己显得更强大一点,哪怕是自己都已经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时候,哪怕能够看见自己正在愤怒,还是会强迫性的发出去。
愤怒是我们的主要的一个防御的机制,它的设计出来就是让我们不要去感觉,那个不舒服的感觉,哪怕当愤怒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很痛苦,很悲惨,但是我们还是会将那个痛苦,悲剧往外面去推,推到对方身上,所以就会让对方觉得内疚。
因为如果说我们能够让对方内疚的话,自己更容易操控对方。
有时候,我们会把愤怒藏起来,然后用两种方式疏导出去,一种是朝内的攻击,会导致抑郁,一种是朝外的攻击,把他扔到某个人的身上,我们当中有一些人的愤怒,就像一股不断的流一样的,他们总是会在不断的批评,要不就是在抱怨,要不总是能够发现哪里有问题了。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就是这样的,处于一种很恒长的愤怒中,哪怕是什么话也不说,只要他板着那张脸,就觉得很严肃,好很可怕的,那个时候的自己总是战战兢兢,好害怕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而且还要保护周围的环境,更加的和谐,确保环境是和平的,总是要去充当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因为我觉得只有环境安全了,自己才能更安全,好害怕又闹出什么乱子出来,好害怕,又因为什么事情惹爸爸生气了愤怒了。
只要爸爸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好像家里的空气马上就凝固起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一阵劈头盖脸的批评,那个时候的自己完全是处在一种夹缝中,让自己去隔离。
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幻想的王国里面,不去触碰这些心碎的感觉。
那个时候只要爸爸一生气,我就会感觉到好内疚,记得还在我三岁的时候,爸爸很凶的对我说,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什么也做不了,那一刻,我就好像开始不想长大,我都记得自己刻意缩小,弯下去一点,好让爸爸看到,我其实并没有多大,我还只是个三岁的孩子。
而且很多时候爸爸的愤怒都让我把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我都不敢去问一下爸爸,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愤怒,我都没有机会去说出来我对爸爸愤怒。
我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不安全,那么多的恐惧,感觉周围随时就会有什么要爆炸似的,完全都处在一种想要逃离,不想停留在这个痛苦的地方,也就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关上了我的心门,因为那个心碎太痛了。

当我们年龄越小的时候,越能够感受到那个痛。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就会建立起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有时候会去选择合理化,有时候会进入到头脑分析,以为知道什么原因就不会发生了。
当我们小的时候带着有一颗心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颗完整的心,是满血复活的,孩子的心是很纯粹,很平和,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不断的会有很多心碎,伤痛的故事发生,年龄越大,伤痛就越多,我们也许都不记得这些让我们伤痛的故事了,但是越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带给我们的记忆就越深,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用身体记住的,越小的孩子,他对痛的体验越是让他觉得更加的害怕。
当妈妈把孩子没有抱在手上,而是放在床上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不舒服,就感觉到那种没有在一起,被分离的那种痛,有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童年的事情好像都记得爸爸妈妈对自己还是很好的,其实是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些事情,已经把他隔离了,穿上了厚厚的盔甲,有些人的心碎,痛得简直让人无法活下去,有些人让他去面对心碎,他觉得还不如自己死掉算了。
有时候这种人类的痛,好像大到要把我们淹没掉,所以当我们不喜欢这种感觉,而我们要活下来的话,就是要在这个颗心的外面,去发展一整套的防御机制,让我感觉到不那么心碎的防御机制,还有愤怒,悲伤,焦虑,委屈,好让自己不用去感受那个心痛。
当一个孩子她感觉到心碎的时候,他正在感觉到被抛弃,然后会体验到一种很焦虑的感觉,害怕妈妈不回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还有些孩子会悲伤,会哭泣,他也就是用这种哭泣,去想要让他的妈妈回来,想要去控制她的父母,想要他父母用他想要的方式对待他。
当她哭也没有用的时候,他就开始生气了,也就想要去推开妈妈,不想去和妈妈连接,不管是悲伤,还是愤怒,其实都是在让自己不要去感受那个心碎的感觉,我们有时候会沉溺在里面,有些人会否认这个感觉,有些人会选择隔离。
负向的人会选择沉溺,总觉得自己很受苦,觉得自己很糟糕,觉得自己很不幸,其实都是为了否认这些不舒服的感觉。
还有一个就是隔离,去把这些事情合理化,用一种正向积极的思考,去否认这个不舒服的存在,让我们在头脑的层面去想。
其实在这个愤怒的下面是有一个三大核心信念,有不配得,心碎和被抛弃的这三种感觉,当我们不想去感受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一整套的防御机制。
我们都不想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觉,每次去感受的时候都会觉得好难受,而且这个颗破碎的心带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痛的,没有一个人会自动化的,就想要这感觉。
除非是在这个体系里,在这里不断地成长,持续的去训练自己的觉知的人,很有意愿的知道,感受了就会有好的体验,要不然自动化的就想要逃开,而且越逃开其实就在越强化。
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外面的时候,当我们有这个信念,就只能看到跟信念有关的,一次一次不断的证明,不断的强化,果然就是这样子,直到有一天生活中发生了很大的一个危机事件,就是被生活教育了,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到没有办法,可以逃离的事情的时候。
当然也有一些人就是无意中就来到了这样的课堂中,也是可以不一定要在出现很大的危机,不一定要被一棒子打醒的情况下,就可以来到这个岔路口,做一个不一样的选择。

歆然老师有讲到愤怒是如何的发生,其实就是在我们心碎的感觉被启动了,不想要感觉这个心碎,当我们不想要感觉他的时候,你让我有这种感觉,那就是你的错,想要到外面去找一个责任人,到外面去找一个坏人,反正不是我,要面对我不好,这个太难了。我不想面对,我们很多的时候都会恼羞成怒。
愤怒会有三种的方式,一种是直接的攻击,暴力的去打孩子是最诚实的一种愤怒,我就是生气了,我就是要爆发了。
第二种是退缩,我生气了就不跟你说话了,这是更残忍的一种方式,让你知道你对我一点都不重要,我对你视而不见。
好像在我的孩子还比较小的情况下,我也用过这个,而且也好像经常会这样,为了不去面对我的不舒服,就让自己假装可以不需要,等着对方来讨好,孩子生气的时候也是经常会用这一招,就是在那里不说话了,然后等着大人去哄她。
第三种方式是被动的攻击,被动的攻击是最诡异的一种攻击,就是说话的时候冷嘲热讽,正话反说,明明是不开心的,但是还要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好像一点情绪都没有,但是内心传递出来一个很大的愤怒。
愤怒其实她会是一种上瘾的,如果我们都对愤怒是一种放纵的态度的话,就会越来越容易愤怒,有时候我们越讲越生气,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性的。
我们都是会被愤怒所掌控的,而且有些平时会退缩和被动攻击的那种愤怒的方式,直接攻击的时候就会就好像恶魔被放出来一样,愤怒积压到更大就像一匹愤怒的野马跑出来踢人。
那面对这样子的愤怒怎么办呢?
第一个是要去觉察到愤怒,当我们没有去觉察到的时候,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愤怒的时候,是不可能去谈到可以把愤怒放下的。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意识到,其实愤怒是我们内在伤痛的呐喊,当我们愤怒之后,其实内在还是会有内疚,其实这愤怒的下面就是会有人类的体验,不配得,被抛弃和心碎。
其实在愤怒的时候,大多数的时候都会体验到一种挫败的感觉,觉得自己很无能,不重要,很渺小,没有价值,这个是我们可以透过自己的验证去知道的。
当我们正在体验到这种觉得无力的感觉,在我们的胸部就会有一个很堵,很闷,很滞息的那种感觉,觉察到我愤怒了,原来是我在体验这样的感觉,我愤怒了,是因为我觉得我不重要,我觉得我很渺小,持续的对这个愤怒去做功课,去走过程。

我们会有那么大的一个伤痛,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感觉,就会有这样的一个信念,我们的身体,哪个地方就会有感觉?不舒服的,跟这个地方连接到,我们就会感觉到平和。
我们处于愤怒的时候,不管我们怎么说?不管说什么,哪怕说的再有道理,再正确都会让人觉得在攻击,只要我们没有去面对,没有去走自己的过程的时候,我们怎么样的表达都没有用,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让自己暂停一下,去陪伴好自己。
很多人在这里学习,他想拿这个作为方法的关系中去用,想要去改变对方,可是不管是你跟你的孩子的关系,还是跟你的伴侣的关系,还是你跟金钱的关系,还是你跟健康的关系,外面都没有一个会让我们满意的事,能够令我们觉得有了这个之后,就从此没有忧虑了。
我们首先要破掉这样的一个梦,破掉了这个幻想,才会把注意力从外在收回来,真的去关注我们自己,其实我们所要寻找的爱,喜悦,平和和力量都在我们的内在。
当我们真的能够破掉这个愤怒的模式的时候,真的会觉得就不用背着那么重的负担,会觉得越来越轻松,会越来越有觉察。
如果我们能够不那么快的就带着愤怒去起反应的话,可以捕捉到自己,发现自己要愤怒了的话,我们是可以让那个愤怒融化掉,如果我们不那么容易的去到愤怒的话,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大家的分享,互动,结束了周二晚上美妙的时光,同时也有好几位准备接下来参加周末的工作坊,甚至是长期的一年的深度成长,这个就是只要自己能够真正的体验到,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回归到自己的路。
从头脑到心的路看上去很短,其实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训练觉知,需要有一个团队,要有一个觉知较强的带领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