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个老顽童。去年八月,他的生命走到了最后阶段,我甚至已经感觉到:爸爸在准备跟这个他深爱的世界告别。我说:“爸爸加油!”爸爸说:“我已经很加油了!活到这个年龄,该有的都有了,已经很满足了!”
八月底爸爸就离开了。我们按照佛教仪轨举行了告别,现场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祥和安宁的佛乐,照片也用了彩色,因为爸爸给每个人留下的都是热情四射、孩子一般绚烂的生命力。告别仪式上,众多亲友没有一位哭泣,都觉得爸爸一生虽多苦难、但因为活得认真而投入,所以每个阶段都很圆满;而他留给大家的可爱回忆,想起来也全都让人心生笑意。
跟大家分享这些,是因为我们终将殊途同归,也因为,很想让大家了解:尽管每个人的人生各有不同,但不同版本的人生、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发展任务。如果我们能认真过好每个生命阶段,完成好每个阶段的心灵任务,那么将来,即使死亡也不能让我们遗憾和懊悔。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他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是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平日里,我们困于生活的日常与眼前的问题,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成长是不是发展正常,是不是偏离了轨道;今天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家发现成长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功课还没有完成、又该如何补修、不让生命卡在其中。
首先来看八个阶段究竟怎样划分、分别对应着怎样的心理冲突和关健任务:
第一个阶段是处于0~1.5岁的婴儿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冲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关键心理任务是:建立安全感。
很多人以为,婴儿什么都不懂,只要吃饱不哭就行,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婴儿阶段,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能不能给孩子及时和稳定的回应,决定了孩子将来如何看待世界和他人。回应及时,孩子就可以发展出基本的信任,对人生充满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相反,则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认为世界和他人是不可信的,长大后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我需要,担心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退缩、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我们在依恋关系那节课里所讲的一样。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当妈妈开心的和4个月左右大的宝宝互动时,宝宝也很开心;当妈妈面无表情、不对孩子做回应时,他变得不知所措、放声大哭。当妈妈重新以微笑回应他、很快,他又重新快乐起来。 这个实验提醒我们:相比分离来说,一个冷漠的母亲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多、更大。而已经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即使关系偶尔受创,通常也能很快地恢复,重新回到安全的相处模式中。
内在安全感,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命品质,而父母的安全感又决定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这些年来,我给数十万家长讲授了这个主题,并且把课程内容整理成了新书《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如果你想要更多学习,可以买来进一步阅读、一步步完成书中的练习,表面上讲的是育儿,其实真正在讲的,是育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