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外物》开头两端,前一段说的是外物没有确切的标准,认定了某个标准也就会被局限,就会损失自然本性;后一段是成语涸辙之鲋的出处,比喻亟待救助的人或事物。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骇,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螴蜳,chén dūn:不安,恐惧。
慰暋,mǐn:郁闷。
僓,tuí:同“隤”,崩坏。
外物没有确定的标准。所以龙逢、比干、箕子、恶来、桀、纣都不能善终。君主无不期望臣子忠诚,但忠诚却未必能被信任,所以伍员被投入江中,苌弘死在蜀地,血液制成碧玉。父母无不期望子女孝顺,而孝顺却未必能获得喜爱,所以孝己忧虑曾参悲伤。木头的摩擦就会点燃,金属与火接触就会熔化。阴阳错乱,天地会大惊,于是电闪雷鸣,雷雨中生出大火,焚烧掉大树。人们会对陷入两个极端过于忧虑,恐惧而无法安心,内心像是悬在天在之间,郁闷忧虑,利害交织,内心生火,耗尽中和之气,自然本性无法经受这内心之火的灼烧,精神崩坏,大道丧失殆尽。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可以。我将收取封地的税金,到时可以借你三百金的粮食,这样可以吗?”庄周生气地说:“我昨日来时,在半道有中叫我,我回头看见车辙中有一鲫鱼。我问它说:你在这里干什么?它回答:我是东海中的臣子,你能用一些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可以,我将要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君主,请他们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这样可以吗?鲫鱼生气地说:我失去了相伴的水,没有容身之处,只有得到一点水就可以存活。现在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去鱼市去寻找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