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罢午饭,已近下午两点。清风伴着暖阳,这天儿逢佳节也倍儿爽。我照例是拎着一杯绿茶,往自家大门口的梧桐树下一坐。
《后山看老家》(一)
别看我是坐在石凳上看风景,这在老家也是个正经的活儿——“望闲事”。就是闲时留意村里的动静儿。看见谁家的畜牲跑到田里糟踏庄稼,就吼一嗓子;看见谁家的娃在水边玩耍,就吆喝一声。
“望闲事”用城里人的话说就是治安联防。用高科技的话说就是不定点监控,自动搜索、识别,智能处理,及时响应并反馈信息。
我家在村南头儿,地势高,视野开阔。我家大门口自然也就成了“望闲事”的“战略要塞”。一夫当关,全村尽揽。不只是风景,还包括响动。谁家在吼孩子,谁家在唤鸡鸭,谁家客人刚走......
(二)
田野里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枯黄的稻桩和田埂上怒放的野菊花。我目送着一帮半大的孩子穿过田野,走过塘埂儿,爬上田坎儿,钻进远处的山林。他们去山上捡板栗,带头儿的是堂哥家的大亮,跟在后面的有我家三只“神兽”,有一个是我外甥。
今天过中秋,一早便接上我大姐和小外甥,一起回老家过节。按照乡下习俗,过端午、月半(七月初七)、中秋等节日,是要接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省亲的。现在人口流动性大,已不讲这些规矩,亲人间凑到一起就聚一下。
板栗是老家的特产,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树。别看现在不值钱,掉到地上都没人捡。二十几年前,板栗可是金疙瘩,最贵卖到五块钱一斤。我们那会儿也像他们一样成群钻山林,只是我们是捡来卖,他们是去捡着玩。
(三)
我又目送母亲领着老婆和大姐去菜园。一人手里拿件家伙什儿,兴高采烈地前往“后宫”。“三千佳丽”风华正茂。她们望眼欲穿地等着被检阅,被选中,被带走。
“小妹儿来稀客呀!”大姐在下坡儿时碰到六哥。
“还稀客,我妈喂的几只鸡子都被我吃完了!”大姐笑着答道。
在老家,家里来客,杀只土鸡,往柴火灶上一炖,啥都有了。待客的热情、席面儿的排场自不必多说。单说这土鸡的味道,那绝对是入口不忘、闻香跳墙。
我一直琢磨,这农家土鸡怎么就没入选“信阳十大名菜”呢?难不成是饭店里压根儿就不可能做出农家的味道?
母亲一大早起身,趁着鸡还没出圈,找出那只最调皮的芦花公鸡。拧出来,拔去脖子前的一小撮毛,用菜刀轻轻一划。血立刻顺着鸡脖子往下淌,流进事先备好的小碗儿。
这时鸡往往会拼命挣扎,母亲一边紧紧捉住,一边念着安慰的咒语:“鸡,鸡,你莫怪,你是东家一碗菜......”
(四)
我正回想着母亲杀鸡的场景,六哥已上了坡,走到我跟前。
“六哥,歇会儿,进屋喝茶!”
“回来再喝,先去后山砍棵树娃子(小树),做个火把!”
六哥是村子里唯一留守的壮劳力。一来是因为家里有老人要照顾,二来春季要在家经营茶场。炒完一季茶叶,六哥就在镇上搞装修,打零工。前不久在镇上买了新房,六哥正准备着搬家呢。
在老家,搬家要选个吉利日子,搬家前要先“暖灶”。就是在新房子里做第一顿饭,招些亲朋好友来热闹一下。来人不能空手,要随手带点儿礼物。
新房子“暖灶”的火要从老家的灶里引过去。老家离镇上差不多有5公里,这火把可得做扎实点儿。
《父亲在梧桐树下》(五)
六哥刚上去,又见李婶拿着红纸火急火燎地往下走。
“李婶儿,这急匆匆地干嘛去呀?”
“我找先生写请媒帖,这会儿他刚好在家!”
“那恭贺李婶,就等喝喜酒了!”
“多谢,我把喜酒温热些!”李婶儿边走边应,那灿烂的笑容都快拖到地上了。
“先生”就是二佬儿,退休前是乡村教师,毛笔字写得极好。本家红白喜事都是找他当“执宾”。村里谁家要写个文书信帖的,也找他。老套的规矩,年轻人不懂。
李婶儿家正准备给大儿子办喜事儿。虽然两孩子是自由恋爱,但姑娘是本地的,结婚程序还是按本地的规矩来。先是“会面”、“看家”,然后“拿年庚”、“送日子”,最后是“请媒人喝酒”。每一个环节,男方都要花些钱,备上好酒好菜。有时还需呈上正规喜帖。
喜帖是用蝇头小楷在红纸上写出来的文书。喜帖分拜帖、请帖、谢帖等,样式不同,内容各异。但格式都差不多,多用敬辞,书写工整;有正文,有封面。
自由恋爱,本没有媒人,但依乡下规矩,还是得安排一个媒人。大事儿不怕繁,都觉得有个保媒人,这婚姻更牢固、更吉利。
(六)
喝完茶,我到村前屋后溜达了一圈。等我回到家时,母亲带领的摘菜队伍已凯旋而归了,正在门口往后备箱装“战利品”。
李婶儿办完事儿回来,路过我家门口时,母亲小声地提醒李婶儿道:“李姐,过两天办喜事,你记得找赵六家的帮忙,趁这机会取个和!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好的,三嫂,这事儿就听你的!”李婶儿笑嘻嘻地应着。这也算是就坡儿下驴。
在老家,如果两家闹矛盾,平时不说话,可就着办喜事去求和,一笑泯恩仇,双方都不丢面子。
(七)
在下午返城的路上,我的心情格外好。一路咂摸着中午母亲炖的土鸡的味道;一路想象着过两天老家办喜事的场景。可有得热闹看,可有得忙的了。
六哥骑着摩托车经过一个又一个山村,往镇上奔。车后坐着一个人,高举着燃烧的火把。
李婶儿提着喜篮儿挨家挨户发馒头和喜糖,请人帮忙,接客喝喜酒,跟赵六家的相视一笑……
要不是奥运会比老家的历史早,我真怀疑奥运会的圣火传递和停战庆祝等规矩是跟我老家学的。
对了,还有二佬儿肚子里的那些“土货”,我惦记上了,得找个机会用一顿大酒“骗”过来,可不能让他把这些老规矩带进土里。
《儿童觅蝶忙》后记:
本文是我构思的《山村四时》中的一篇。通过四篇文章,来讲述我在老家四个季节、四个节气(春节、端午、中秋、元旦)、四个时间段(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的见闻和感受,还原乡村生活真实、立体的风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