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喜欢吃包子馒头。
这个“喜欢”的源头,要追溯到四十几年前。那时梅子五、六岁,小的个弟弟才一两岁。全家人勤扒苦做却依然经常食不果腹。梅子她们家有五分自留地,种些时令蔬菜,成熟之际,母亲就会打理出来挑到城里卖了置办家庭所需。每次临走,母亲总会嘱咐梅子照看好两个弟弟:乖乖的在家玩,不要到处跑,妈妈卖了菜给你们买粑粑。母亲说的粑粑,就是馒头。在那个肚子经常闹饥荒的年代,对梅子和她的弟弟来说,一个馒头,比现在的鸡腿汉堡不知道要诱人多少倍。
为了那个能填饱肚子的粑粑,梅子一边带着弟弟,一边盼望妈妈快点回来。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便领着弟弟们站在屋前,眼巴巴看着妈妈回家的路。好不容易等到了妈妈,却并没有什么粑粑。不是母亲不给买,那点可怜的菜钱,往往还不够家用,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看着可怜兮兮的三个孩子,母亲也只能忍着难受,哄骗年幼无知的梅子姐弟:
“今天卖粑粑的爷爷死了。”
“妈妈,卖粑粑的爷爷今天死了啊,那他哪阵活过来呢?”
“妈妈下次卖菜,去看他活了没有哈。”
“妈妈,卖粑粑的爷爷活了你就给我们买粑粑吃哟。”
“要得。”
于是,那个卖粑粑的爷爷死了几次后就会活回来一次,然后继续死几次再活一次。梅子三姐弟也就在卖粑粑的爷爷的“死去活来”中慢慢长大。
一九八零年农村包产到户后,梅子一家人就再也没有饿过肚子了。虽然“粑粑”早已不再是奢侈品,但梅子依然对馒头、包子之类的“粑粑”情有独钟。
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头脑的灵活转变。面对那些传说中骇人听闻的添加剂、边角淋巴块肉馅,面对越来越松软越来越白越来越美味的馒头包子,梅子却越来越不敢吃了。
为了心中的那个“粑粑”情结,梅子尝试着自己做了几次馒头包子,均以遭到“蒋校长”的嫌弃作为结局,理由是:味道牵强而弹性不足。末了,还不忘抑扬顿挫补一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梅子无奈,只好偃旗息鼓鸣金收兵。
事有凑巧。不知何时,梅子的好朋友小秦强势自学了一手做馒头包子的本事。经常给梅子发一些自己做的“粑粑”美照,几次三番“引诱”后,梅子便厚着脸皮叫小秦帮忙做了一次包子。“蒋校长”吃过后盛赞:好吃,真好吃。比外面卖的还好吃!这激发了梅子重拾旧河山的兴致,决定拜师学艺。
跟小秦视频聊天口头拜师后,梅子按照“师傅”的指导一阵忙活,万事俱备,揉好的面团却一直不见动静。“师傅”只好亲临现场,经过一番探寻、试验,结果是酵母粉失效了。在小秦的帮助下,梅子第一次做出了味美劲道的馒头包子,喜不自禁。
美食总是受人欢迎。没过多久,冰箱里4斤面粉的包子馒头没了踪影。
实践方能见真知。虽然有第一次成功的经验,但因为是自己独立操作,梅子有点信心不足,手抖多放了点小苏打,结果做出来的包子一脸菜色,被“蒋校长”一顿海嘲不说,还被儿子欣欣看走眼:“妈,你买这么多土豆干嘛?”
“啥子嘛,不过就是颜色差点而已。”梅子表示不服,“萝卜端开,肉来(又来)”,“怕死不是共产党!”(说得好像她真是共产党似的)。
说干就干,重新和面揉好醒发,再揉面包馅蒸熟,一气呵成。功夫不负有心人,揭开锅盖,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包子呈现在眼前,梅子心里乐开了花。

前几天梅子无意间跟母亲聊起做包子的事儿,说到“卖粑粑的爷爷”,母亲禁不住心酸流泪,感叹那个年代生活的艰难和无奈。转而又对梅子笑语:你现在自己会做了就放心大胆的吃个够嘛。
自己做的,安全,放心,想吃就吃,吃够!很显然,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完~~
PS:好朋友小秦的和面秘方:一斤面粉3克酵母粉2克小苏打,2勺白糖4勺色拉油或猪油。面团揉好后以不粘案板为宜,气温不高时,放食品袋里用微波炉热一分钟后醒发。发好了的面团要使劲揉一会儿,做好了的包子馒头要再醒发20分钟左右才上锅蒸。如此,做出来的包子馒头就会又松软又有嚼劲。
但愿小秦不要打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