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有家包子店,生意很不错。赵二是这家包子店的老板。他个子矮小,皮肤黝黑,胡子很长,一双手胖乎乎的。村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小黑熊。”他脾气很温和,也不计较,反而乐呵呵地接受了。
据说,这家包子店已经经营了很多年了!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但是,偏偏它留存了下来。青瓦的屋顶,泥巴做成的墙。木制的牌匾上写着,“赵家包子铺。”这几个字,无疑是一种招牌。
赵家包子铺的包子,是纯手工制作。从和面,发酵,揉面,蒸制,甚至是火候的掌握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是只属于赵家的独门秘方。赵家包子铺就是依靠这个秘方,存活了这么多年。老板赵二,记得爷爷对他说过,“永远都要认真做包子,不能砸了招牌啊!”所以,赵二还是一个踏实做包子的人。科技越来越发达,蒸包子完全可以用机器代替了,但是他还是坚持用老方法,用柴火蒸包子。赵家包子,又大又香,村人很喜欢。赵二也赚了不少钱。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娶了老婆,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是,有几个外地人来到了小村庄,一切都不一样了。这几个外地人看到了小村庄的小商机。虽然此地人口只有几千人,但是处于交通要道上。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为此,村子经济发展飞速。尤其是餐饮业这块儿,发展很不错。但是早餐店没有。这几个外地人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引进技术,装饰店面,制作包子。他们利用新技术,办起了早餐店。专门卖包子,馒头。而且每一个包子都有规定的重量。
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受到了一致好评。越来越多的人去购买他们的馒头,包子。起初,赵二都不觉得会对自己的生意有什么影响。因为他坚信,好的手艺,永远都会有人喜欢。他还是埋头做着一个个包子。因为是手工制作的缘故,包子蒸熟需要好一会儿。以前来买包子的人们,从来不会着急。就算需要等一会儿,他们也会心甘情愿,没有半句的埋怨。可是,自从早餐店开张后,人们变得急躁起来。越来越多的话语进入了赵二的耳中,“你怎么这么慢呀!你看看人家早餐店,买包子都不需要等的。几分钟就好了!你说说你,还要让我等这么久。”
赵二,依旧一声不吭。只是心里不大舒服。时常对着面粉,发呆很久。他想,“难道我错了吗?我只是传承着以前的手艺。坚持着原汁原味的包子呀!”没人回答,没人知道他的苦闷。只有在无声的夜里,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心事重重的赵二,总是精力不集中。不是放多了盐,就是少放了秘制酱料。然而,客人的嘴巴是很挑的,他们的不满越发多了起来。在恶意的话语下,包子铺客人越来越少。
反而是,早餐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了。一年后,村人几乎都会去早餐店买包子,馒头。只有仅有的几个老人,还会去赵二包子铺。包子铺难以经营下去,面临着倒闭的困境。就在此时,早餐店的包子出现了问题。有人发现,买的包子居然“发霉了!”他们本来要拿着“发霉的包子,”前去找早餐店老板讨个说法,正好遇到了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夏韦。夏伟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大二学生。他一眼就发现包子不对劲,将“发霉的包子”拍了下来,并且留下了一小部分样品。他立即拿到县城食品检测中心,果然不出他的猜测。是面粉出了问题。面粉不对劲儿。夏韦将这一结果告诉了村民,愤怒的村民扬言要把早餐店砸个稀巴烂。原来,早餐店的面粉,是外地人自己带来的。只有第一次的生产用的是当地的面粉。后来,他们总是从很远的地方购买面粉。此事人尽皆知。
在村长的阻拦下,早餐店关门了。外地人落荒而逃。此时,大家才想起来包子铺,想念曾经熟悉的味道。可是,包子铺也关门很久了。原来,赵二得了很严重的病。去了北京治疗。有人说是癌症,有人说赵二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学会做包子,赵二就要走了。有人说,那以后岂不是再也吃不到赵家包子铺的包子呢?
大家都沉默着,后悔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