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不是父亲摔的那一跤,阳洋还觉得自己是个无忧无虑的已婚少女。
她的生活岁月静好,出什么事总有人帮忙分担,父母,丈夫,姐弟,同事。
用丈夫的话来说就是,天塌下来也有比你高的人顶住。
可是父亲摔的这一跤,能帮她的人却不多。
丈夫要出差在外地一个月,每天要给父母送三次饭,自己的工作也要安排,还有个孩子要接送。
母亲在身边,父亲的贴身护理倒是她都管了,可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只能是她这个当女儿来做。
父亲在她家摔倒的,那天是她儿子六岁生日。
之前父母说要过来给孩子庆祝的,她说小孩子生日而已,不用劳师动众,可父母坚持要来,她也就不好再拒绝。
本来一切都还好,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直到在房间午休的阳洋听到“嘭”的一声,接下来是一阵惊呼。
阳洋的第一反应是孩子从什么地方摔了下来,一个鲤鱼打挺地就爬起来,鞋子都没穿就跑到客厅里去了。
映入眼帘的是父亲倒在地上,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妈妈在旁边想要拉他起来,但父亲说不要急,他的腿动不了了。
阳洋尖叫着把老公从书房叫出来,在老公和弟弟的帮助下才把父亲从地上扶到沙发上。
事故来临的时候就是那几秒钟的时间,毫厘之间,千差万别。
前一秒阳洋还觉得人生很美好,后一秒就开始思索怎么解决问题。
马上和丈夫安排送父亲去医院,父亲说肯定没什么事,只是摔了一下,等下就缓过神来了。
可阳洋他们认为父亲年纪大了,凡事都不可掉以轻心,坚决要求父亲配合。
于是去医院,医院五点下班,他们到的时候五点差五分钟,于是被“赶到了”急诊。
急诊拍片后,医生拿着片子指着一个地方说:骨头断了,这个必须要手术。
阳洋还没反应过来,老爷子在一旁喊到:“不可能,我这顶多就是骨头裂了一下缝,骨头断没断我还不知道哦……”
父亲一时还接受不了骨头断了的事实,拼命想说明自己没有那么脆弱,不就是摔一跤,骨头哪有这么容易就断掉了。
反对是没有用的,孩子们迅速地帮父亲办理了住院手续。
可是第二天,老公要出差,弟弟一家人也要赶回工作的城市,小朋友要上幼儿园,大人要上班。
2.
阳洋生完孩子后就成了家庭主妇,主业相夫教子,次业微商卖货。
人也在她家摔的,照顾父亲的担子她必须挑上。
安排好医院的事情后,夫妻两回到家里的时候精疲力尽。丈夫开始清行李,准备第二天的出差。
阳洋躺在床边想去帮忙,老公说不用,你也累了,好好休息,明天还有得忙的。
有那么一瞬间,她想要丈夫留下来,却开不了口让他去退票。
是啊,票早在两个星期之前就订好了,要见的人也早就约好了,要干的活也安排好了。
好像没有任何理由来要求他不去出这次差,可心里面又希望他能够主动提出来问她要不要他留下来。
他没问,她也没说。
第二天早上,丈夫很早就起床去赶飞机了。
临走时,留了一张卡给她,说里面的钱可以用来交医院的治疗费用。
她知道,他做到这样,也没什么好挑剔的。
父亲的情况相比一般人要复杂些,在骨头断裂的地方有个旧伤口一直没有愈合,风险相对较大。
医生找阳洋谈手术方案,给她列了三个不同的方案,要在治疗效果和风险中做决定。
那一刻,阳洋才知道,什么叫做责任。
医生会做建议,但他们只会在病人或家属的同意下才按照他们选择的方案来治疗。
为了降低风险,医院并没有马上动手术。为了减轻骨折带来的疼痛,先做了个牵引。
就算是牵引这种保守手术,也是要签手术知情书的。
签字的那一刻,即使知道没有风险,但心情还是复杂的。
做牵引是在病床上做的。准备工作时,父亲高一声低一声的呻吟,让阳洋的心纠个不停。
阳洋不敢呆在病房里,只好站在病房门口。她听到里面的医生在给父亲打局部麻药,在小腿上钻孔,在上钢钉,在打牵引结,在加重量。
其实过程不过十多分钟,但她的拳头一直握得紧紧的。
做完牵引后,医生对着门口的阳洋说:没事的,小手术。
对着医生笑了笑,看着床上表情稍稍放松的父亲,阳洋的心才稍稍安定了些。
但接下来,又要和医生商量手术安排,一颗心总是悬在半空中的。
父母都会有老的这一刻,为人子女者,总会有这一刻纠结的时候。
总有些情况,是你要一个人面对。总有些责任,是要放在你肩上的。
3.
查房的时候,阳洋的父亲没忍住自己问医生,做手术大概要花多少钱?
医生当时报价,像父亲这种伤势需要的钢钉,进口的四万,国产的两万,手术费两三千,麻醉费三四千。
父亲当时躺着,听完报价后,条件反射般想要坐起来,因为动作太大,大腿伤处传来的疼痛让他没坐起来,而是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哎呦”......
阳洋知道,这一声“哎呦”,不止是身体疼,也是心疼钱。
阳洋的父亲只有农村合作医疗,意外受伤偏偏还不能办理异地报销,到时回家也不知道能报销几成。
医院里花钱如流水,看着床头PAD上显示的每日费用清单每天直线增长,还没开始做手术,光是各种检查拍片CT验血B超等,就花了大几千了。
父亲开始责怪自己,说自己怎么就这么不小心,这把老骨头咋就这么不争气,这么容易就断了?
然后嘟囔着说这么贵,不做手术了,就做了这个牵引就好了。
阳洋的劝说,没有母亲的管用。
母亲就一句话:你这老头,好好听医生的话,腿不治好,以后天天躺床上等着我来照顾你啊?不要啰嗦了,手术一定要做。
父亲就不说话了,虽然还是每天会去看PAD上的费用清单,偶尔抱怨下费用太高,但也不再抵触医生的治疗了。
阳洋一直觉得父亲和母亲这一代人的结合是缺少爱情和温度的。
所谓父母亲的狗粮,她家是从来没有的。
她很早就离开家去外地求学,为数不多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在说话,父亲总是在沉默。
后来父母随着他和弟弟一起南下漂泊,他们也多数时间是在弟弟家。
到她家的时间,少之又少。
这次因为父亲住院,她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多了起来。
才发现,其实父母之间有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虽说少了些轰轰烈烈的甜蜜,却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从父亲摔倒的那一刻起,母亲就做好了在医院陪床的准备,冷静地安排弟弟把她的生活用品都送过来。
父亲必须卧床,母亲便承担了所有的护理工作,有时阳洋想要帮忙都被母亲拒绝,说她不会弄,要是不小心碰到受伤的地方,父亲一定会很痛。
好像躺在床上的只是她老公,不是阳洋的爸爸一样。
阳洋苦笑不得,只好由着母亲。
母亲素日里很省,一分钱想掰成两分花,不是一定需要花的钱是绝对不会花的。
吃饭时要是哪个菜还余点,她是一定会把这个碗清得干干净净,哪怕她早就吃饱了放下碗筷了。阳洋他们劝过很多次,说吃不完倒掉是浪费,吃饱了再往肚里塞,那也是浪费。
不管你怎么说,她就是不听。
父母那一代,早年是穷过来的。穷过来的人,对于花钱是缺少安全感的。
但在医院的时候,阳洋在母亲的脸上,看不到心疼钱的表情,有的只是满脸的关切。
后来,阳洋才发现,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其实不过就是细水长流的陪伴,以及一心只为你好的坚定。
4.
因为父亲住院,阳洋上微信的时间少了,很多客户要的货都延迟发了,即使她发了朋友圈说了情况,但催货的人还是不在少数。
孩子幼儿园临近毕业,孩子幼小衔接,要教他学习简单的拼音算术,阳洋做为家委要帮班上的小朋友买毕业演出的服装。
医院离家很近,阳洋为了让父母吃得开心,所以坚持三餐都是家里做好再送过去。
偏偏老公此时还不在身边。
阳洋觉得自己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会快要累死了。
公公婆婆一直住在阳洋家,但他们以老年人要有自己的生活为由,睡得比阳洋和孩子晚,起得也比他们晚,公公爱唱歌,婆婆爱跳舞,今天有人请吃饭,明天请朋友吃饭,social圈子比阳洋这个年轻人还要广。
阳洋与他们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家里倒也清静。
父亲住院后,公公婆婆主动承担了做饭菜的活。
他们每天都会问阳洋要做什么饭菜,平日里不习惯早起的他们,为了配合病人的作息时间,楞是每天早早地准备一日三餐,做好后让阳洋先吃完好去送饭,他们等到自己的正常吃饭时间再吃。
家里的事情,也没怎么让阳洋操心,丈夫不在家,孩子他们管了,家里的大小琐事他们也管了。
好几次他们还帮着阳洋打包发货,后来便干脆说,你把要打包发货的清单打出来,我们帮你安排出货就好了。
“你好好照顾好你爸就好了。”
那是一种“不用怕,你身后有我们支持”的感觉,阳洋心底涌起一股暖流。
对公公婆婆的态度自然就好起来了,家里的氛围竟然比之前和睦多了。
以前公公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全民K歌几小时,隔段时间会要阳洋在淘宝上买个小蜜蜂或是K歌神器之类的小东西,阳洋只会觉得他不务正业,现在觉得有个老人家有个爱好挺好。
以前婆婆总是各种碎碎念,孩子穿少了,菜买多了,做事不靠谱了,阳洋只会觉得老人不理解年轻人的苦楚只会抱怨,现在觉得其实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毕竟忠言逆耳吧。
到底是境由心生。
手术的那天,公公婆婆早早地把鸡汤炖好,随着阳洋一起去医院。
推父亲进手术室之前,公公对父亲说:亲家,放心,等下医生给你上麻药,睡一觉醒来就好了。
大家被这句话逗笑了,父亲也一样。
手术非常顺利,阳洋那颗悬着的心,才算真的落下来。
父亲出院的那天,阳洋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回自己家休养,一路上妈妈都在向爸爸重复医生说的注意事项,多静养,适当活动,吃清淡,要戒烟.....
阳洋一边听着妈妈的碎碎念,一边微笑着看他们......
那一刻,已婚少女阳洋,忽然就觉得自己成长了,能被人依赖,亦有人可信任。
个子矮小,一样也可以撑起一片天。
成长,大抵就是这样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