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聊子弹短信?
一出生就各种光环附体的产品:单日新增用户100w,上线10天总激活400w,免费榜第一,54家投资机构,1.5亿融资,罗永浩,锤子科技…
无疑,在这样一个用户心智长期被微信占领、鲜有革新性社交产品撩拨心弦的大环境,子弹短信,瞬间点燃了互联网圈人的心脏,板上钉钉地坐上了2018年网红社交产品宝座。
跟风把玩了一下子弹短信,聊几个话题。
这是一次产品的胜利,还是一次运作的成功?
目前子弹短信的版本有些简陋,但已经算是功能完整并在核心服务上具有微创新的MVP了。虽然核心技术是科大讯飞,但其借用微创新的交互设计(即输即出的语音文字转化)成功上演了一次“借壳上市”。稍稍细究,产品在场景挖掘、功能服务方面的创新远不如体验设计,产品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加上KOL、营销、运营等方面的加持,构成了一次成功的运作。
子弹短信以一次团战胜利的姿态再次说明,产品为王的时代已过去,靠产品一点一滴迭代获得爆发式的自然增长,这个理想是要有的,但绝大多数产品享受不到这种奢侈。回归到本质,产品是一项基础设施,是服务工具,以前我们挂在嘴边的都是痛点和需求,如今我们谈痛点和需求的同时,极其有必要同时间想好需求的运作策略,这个同用户体验一样,将成为产品的一项基本命题,这项命题的思考过程也可能会反过来影响甚至决定需求方案的设计。拼多多的抱团玩法、趣头条的用户裂变、爱情银行的恋爱基金等等,都是经典案例。
是否为一次成功的微创新?
微创新堪称互联网创业第一方法论,它是一种线性地持续改变自身的创业策略。某知名互联网评论员提出过微创新的三个关键词:微小硬需、微小聚焦、微小迭代。微信可以说是微创新的集大成者。再来看子弹短信,它在语音功能及交互层面做了不少微创新,具有强烈的老罗色彩,只是语音需求到底有多硬,这个有待商榷,毕竟其具有强烈的场景局限性。
微创新的三个关键词更多地体现在场景向、体验向,但微创新的过程也不能忽略行业向的东西,比如你涉猎的到底是一个强需求领域还是弱需求领域,这里的行业壁垒打破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在熟人社交的行业,壁垒是很难建立和打破的,这个行业本身就极具垄断性。所以,微创新,除了考虑创新的场景向和体验向,也要考虑宏观的行业向。从门槛来看,体验向最低,场景向其次,行业向最难。
用户为什么要用子弹短信?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成“用户为什么会在朋友圈转发子弹短信”?朋友圈狂欢的点是什么?
在我的朋友圈,看了下到底是什么人在用子弹短信:互联网人群、投资圈、无脑跟风者,背后的心理是体验新产品的专业素养使然、尝鲜、从众、炫耀性、耍酷、彰显自己不落伍…体验一下子弹到底有多快,立马发个朋友圈,瞬间做鸟兽散,这是大多数体验者的姿势。
目前子弹短信最大的价值在于体验的微创新,可是用户在社交产品中是为微创新买单,还是为连接机会买单?当然是后者,可惜现在的连接机会太有限。
好,我们不谈用户,我们说说研发团队的预期。做中国版的slack?在语音单个场景下做微创新,很难放大我们的想象力。只能拭目以待。
所以,这可能又是一次圈内人的自我狂欢事件吧。
微信会复制吗?
暂且相信微信也想过这种边输入自动转成文字的交互,但是为什么没有采纳?我们尝试着想想可能的原因。
场景的复杂性:相比文字和视频,语音其实是一种具有想象空间的信息沟通方式,这是声音的魅力之所在。微信场景非常多样复杂,比如“说情话”这个场景,要是语音输入立即转化成文字,这种给收信者的感受就很low,我们可以脑补一下。
体验的克制:子弹短信的语音交互是相对重的,还可以编辑文字,微信的语音交互相对简洁无干扰,用户专心干一件事情就好,比较符合微信一贯的克制策略。
效率的悖论:子弹短信讲究飞一般的感觉,但这里的效率存在两个悖论,一个是收发者的效率感受是不一样的,收信者的阅读效率是高了,但是输入者在转换文字的过程中注意力反而会被文字所干扰,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修改时间。二个是语音转文字对于收信者而言是一种信息强迫,不看也得看,是为一种不友好。
微信可能如何应对?交互可以不用变,但转化文字的底层技术、Ai能力可以夯实。
子弹短信会不会是下一个来往和易信?
来往和易信都是一种生态的打法,集公司所有力量战略性推动。
子弹短信是一种单点打法,场景聚焦,是比较好的精益创业案例。
如果是熟人场景,机会为0,熟人社交产品的革新一般伴随着硬件的革新,大环境不具备,用户心理也不具备。
如果是陌生人场景,约炮不需要这些高级玩意儿。
剩下职场社交了,无论从子弹团队的研发初衷,还是整个产品对于语音体验效率的聚焦,抑或是整个视觉调性,这是最有可能的一个方向了,只是希望多大的问题。不过,还是可以抱乐观态度的,至少短期内不会死,毕竟钱拿得多,而且,to B产品需要牛逼的销售团队,而罗永浩这位销售,一个顶千,够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