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今天看看《庄子·外篇·胠箧》,里面有一段,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大概就是说有一天,盗拓的弟子问盗拓,盗贼也有规矩和准则吗?
他说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是仁爱。
这五种品质就是盗贼的规矩和准则,拥有这五种品质的,能够通晓这些圣人道理的,才能能够成为大盗,才能够成为盗贼中的“圣人”。
庄子写的这篇文章,本意也是在说圣人的道理才是天下混乱的根源。
本质上还是在倡导“绝圣”,将“绝圣”和“弃智”联系到一起,说天下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圣人的道理落到了盗贼手中。
也就是所谓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
庄子的这篇《胠箧》,实际上是在阐述他自己对于道德、智慧和社会秩序的这几个方面之间的本质和联系的一个思考。
圣人是有大智慧的,有觉悟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觉悟。他们的道理是他们所悟出来的,是站在他们的境界上的认知,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对的,但对于其他人来说未必。
东西自然是好东西,但是也要看用的人。哪怕是一把刀,用的不好都会伤到自己,更何况是涉及到思想的东西呢。
哪怕是现实生活中,打着所谓仁义道德的名号来“吃人”的,也不在少数。
就像鲁迅先生曾经写的那样,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他们借用所谓圣人之道的名义,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行不道德的事情。依靠着所谓的仁义道德的知识去获得了手中的权力,得到了切实的利益。
至于真正的道德呢?他们才不在乎。
这让我想起来《大般湼槃经》卷七中有一段,
佛告迦叶: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
大概意思就是,末法时期,会有魔,穿佛子佛孙的袈裟,破坏佛法。 他们曲解佛教经典,破坏佛的戒律,以达到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那做到了吗?
大概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如今的寺庙佛教,我也就不多说了。
3.
再说回庄子这篇文章。
庄子是用盗贼作为例子。盗贼也有自己的准则,有自己的所谓的义气。甚至在庄子的文中,还给他们安排了诸如“勇”“义”“智”“仁”一类的美德称呼,但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吗?
很显然,不是。
表面上遵循着圣人之道,但实际上进行的却是不道德的行为。
可笑。
庄子所谓的“绝圣”和“弃智”,反对的是过度去追求圣人之道。他认为,品德这种东西,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应该去故意强调什么,这样反而落了下乘,有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别人的感觉了,变得“伪”了,也就是所谓的伪善,伪道德,伪正义。
所以他主张的其实是无为,继承的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反对教条化的控制。
至于是对是错,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杆秤,我也就不多说了。
但是所谓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来源于的其实就是人内心的欲望。欲望有两个方面,好的和坏的。
但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导致人对欲望的贪婪追求。
所谓的“大盗”,其实就是披着圣人的皮,用着圣人的仁义道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用“不仁不义”逼迫别人按照他们所说的去改。
改了,那自然就是改邪归正,弃暗投明,大家皆大欢喜。
至于不改,不改的话,那你就是“大盗”,就是邪魔,就是坏人,天下共击之。
还不太理解的话,那你把圣人这个名字换成现代的某些公知,某些大师,就好理解了。
欺世盗名的“伪”圣人。
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