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出差了5天,有三个问题值得我深思,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1、接触了几家优秀的新媒体公司。 晚上7点半,公司里却到处都是干活的人,终于到了9点,有人开始陆续走了,一问,下班了?他们笑着说,我们只是换一个地方工作而已。这句话飘进耳朵的一瞬,我感到了一种四两拨千斤的举重若轻。
这种心态真是值得学习。
他们很年轻,有的干脆就是实习生。他们的激情溢于言表,他们可能并不是能力出众,但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所以目标清晰,激情澎湃。
一个人为什么会越来越颓,究其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因为压根儿就不知道,于是没有目标,自然也就没了激情。
2、约见了一个做付费新媒体的两位老板,30岁不到的年纪,说话逻辑性极强,基本不打磕巴。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
①我们的付费平台不自带价值观。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你的产品,而是以你产品的受众来判断你产品的价值。
②好的付费课程,不是让人听不懂而要听第二遍,而是听懂了,但觉得好像又没完全懂,所以要听第二遍。
3、做一个视频节目,请了央视的一个主持人,30刚出头一小伙,在节目开始前,有一个简短的沟通。小伙子无论是气场还是说话,都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在他面前,我有一种被碾压的感觉,我可是比他多活十年啊。 凭心而论,我不太相信他的生活环境和我能有天壤之别,但是我和他在思想和能力上,哪怕是待人接物这种小事上,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其实答案已有——
就是思维能力的差距。
可是思维能力的差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他背后是否有一只规律的魔手?
为什么在环境相似甚至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会忽然产生指数级的异同?
有没有一个有效的方式,可以尽可能的去减缓或者缩小这个差距?
问题到底在哪里?我心中还没有找到答案,但这个研究方向,我认为是很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