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体悟岁月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二节(短文)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二节(短文)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18:57 被阅读0次

说明:此节内容在于弄清孟子与孔子的年代差距即可:孔子于公元前479年离世,孟子于公元前372年降生,两者相差超过百年,即“予未得为孔子徒也(我没能成为孔子的门徒)”是事实情况。而孟子前句所言“君子之泽五世而后斩(君子的影响五代以后便灭绝了)”却在孔子逝世百年以后“予私淑诸人也(我是私下向人学习来的)”。可见孔子的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之重,源远流长。

赏析:文中“小人之泽”可谓是对“君子之泽”的衬托,且在后文也仅仅用孔子的事迹与其联结,并没有提及其他有关“小人”的“泽”作为对“小人之泽”的扩充。

赏析2(重点词)泽:

文中“小人之泽五世而后斩”可谓是百姓之幸事,而“君子之泽”也无需害怕它会断绝,在百年之后的人民群众无法受到其犹如甘露般的影响,它早就自然而然的被每一代百姓传承着,至今不休(因为真正的人类需要君子之泽才能存活)。此两者,皆由“泽”字确定百姓的生活状态,那么,“泽”字中到底蕴藏着什么实质,才有幸让孟子学到呢?用上一节的话来说,即是“其义”——抑恶扬善(补:也做扬善抑恶。若要贯彻义,先得分清善恶,而分清善恶的前提就是要有辨别善恶的标准——先认定什么是善的(圣贤所作所为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若类似则善,若违背则恶)等。

引申(俗语):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富与穷仅仅只是金钱上的问题,还有其他包括所有物质上、思想上的传承问题)。

富与穷相应原文中的“泽”,但此两者皆有其自身的不同于“泽”的属性(特别是君子之泽),在富与穷面前,首先讲求的是做人的道义和德行,而这些所必须讲求的东西又离所谓的金钱多少的程度较远(其实这句俗语本应还不到其出现的时代情境)。所以,换言之,此俗语在真正的传承面前(君子之泽)只能被放在第N位之后(仁义礼智信等之后),没有对前几位的贯彻,即连一个真正的人都无法做成,何来对金钱的保有与传递。要想真正意义上有物质上的延续与传承,先得要确立身份、属性上的立场,否则,所有的一切不管对谁而言都只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罢了(另言之: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思想而言,非常看重对任何东西的传承,包括实物与思想,亦是一种自身意识、记忆、生命的延续,可以已传代的方式为每一代所持有,不让它销声匿迹,不过,既然是以传承为目的的做法,就得对得起“传承”的意义)。

理解方法:“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与“予私淑诸人也”的对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二节(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bg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