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别人怎么议论,我是亲身感受到,彻底摆脱饥饿,顿顿能吃上大白馍,是因为村里分了责任田。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奶奶说,那个时候谁家的粮食也短缺,每年出了正月都是青黄不接,挖野菜,扒树皮,刨草根,吃粉碎了的棉花壳和玉米芯子,起码得坚持两个月。
母亲说,家里的光景是从有了我和妹妹后,才好了一些。那时生产队上分粮按人口的多少,爷爷二爷父亲叔叔都是壮劳力,人数少吃得多。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天上工靠打钟,大家伙扛着锄头或榔头,一同去一块回,都出一样的力,都是一样的穷。
后来,也可能村干部和小队长意识到这样的平均,大家都没有积极性,于是开始“人八劳二”,然后“人七劳三”,再后来记工分,年底按工分分红,饥饿的问题才稍微有了好转。
真正能吃饱饭,是在我上初中的第二年。那年生产队先是按人口把地承包出去,说除了上交的公粮,其余的都可以留给自己,一下子就提高了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小麦和玉米收获的时候,家家的缸里都有了余粮。
农民尝到了甜头,但心里却不踏实,总担心自己养肥的地换给了别人,不甘心。村里这时重新把地分了,承诺一般情况就不再动了,等四五年后全村人口变动大了,再说。
这下,大家放心了。天不亮就下地,夜色黑透了才回家,地里的草锄了又锄,坚硬的土地翻了又翻,不能让一寸地面没有禾苗,不能让一棵小草夺走营养。
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户户都用水泥做了大缸,每次晒粮时,已上高中的我,不得不钻进缸里,否则舀不出缸底的麦子。
我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周围环境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很庆幸,很欣慰。人不能忘记历史,冷静地思考,不人云亦云,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