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淡如的《不生气的技术》
记住,不管你如何生气,别人如何对不起你,你都有更好的选择,千万不要伤害自己。
人有七情六欲,情绪的表达或许是上天赐予的一种我们对事物的反应,而这种赐予的初衷是让我们能适时地释放内心的负能量。凡事过犹不及,假如情绪的表达严重影
响了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甚至危及了健康。此时,是不是应该冷静一下,这可能反应了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却又无力改变,只能转化为情绪上的表达和发泄。解
决问题比起逃避而生气更为容易些,因为有些时候,只是我们放大了情绪,事实上那个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动辄发怒是放纵和缺乏教养的表现。——普鲁塔克
承认自己有时候也是个情绪化的人,偶尔愤怒时候说过的话,在事后冷静下来会自责内疚。最好在愤怒的时候,做些无关的事情,也许过后它所能造成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小的。愤怒时候说出的话确实如同作者所写的,愤怒时所说的话会像钉子一样,虽然过去了却会留下痕迹。人生毕竟那么长,无端地浪费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上着实是件划不来的交易。冷静下来后,再去思考这件小事背后的意义,能从中看出什么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收获会多于失去。多与内心的自己对话,口不择言其实是件很不好的习惯,甚至会留下缺乏修养的印象。凡事换成自己的角度思考,如果有人这么对我说,我会不会生气,倘若连自己都会不开心,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些彼此都伤害的话呢?这样一想,损人又损己的事情,是否有些不明智呢?而一般我们肆意发泄情绪的对象,都是自己亲近的人,虽说是真实地做自己,但是仔细想来,让自己亲近的人感染到不良的情绪,或许也有点自私,毕竟没有人理所当然是自己情绪的回收站。平静地叙说自己觉得不满的遭遇,不过分夸大事实,让倾诉的对象理智地帮自己分析,收获的或许更多。注意说话的方式,而不是在别人愤怒的时候针锋相对,逞一时的口舌之利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又伤了和气。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够明智,在无形中伤到别人的心,而自己却有所内疚。实际上反过来想,能愿意指出你的不足的人,初衷或许不是伤害,而是希望你有所改进,期许你变得更好。太过完美主义,太过在乎别人的评价,内心里其实是缺乏自信,渴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一个完美无缺的自己。因为自卑,因为不够喜欢自己,因为内心没有完全接纳自己。所以更倾向于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回应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些许的成就感。
如果是我错了,我凭什么生气; 如果是别人错了,我为什么要生气。 ——林则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可能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刚好那时内心有些低落就自己对号入座。多数时候,别人并不知道你的内心在想什么,解决误会最好的方式不是冷淡以待、逃避,面对面沟通交流、释出善意,那么心中的坚冰也能被溶解。你不说、我不说,到最后可能渐行渐远,疏远了彼此。很多时候,负面的情绪会让人不那么理智地看待事情,在要愤怒的时候闭上自己的嘴,做一些不相关的事情,让不良的情绪疏导。独处一段时间,冷静思考是否自己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如果是,那么下一步怎么做,如果不是,那么为别人的过错而愤怒是不是有些愚蠢呢?不过分推卸责任,也不把所有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利弊。人往往都会有愤怒的时候,但不过分迁怒他人,也不一个人生闷气,把低气压情绪传递给别人。凡事都想着怎么去解决,解决总会比盲目的愤怒容易些。别人的过错,我们没有必要一味的指责,关键在于如何去把损失降到最低,学会及时止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一个懂得减压的人,不会生自己的气。
一般很爱生气的人,往往是在内心里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又停留在不满意中走不出来。
不会生自己气的人,也不会生别人的气。
适时释放内心的负能量,抱怨、沮丧、自暴自弃等,甚至忧郁都是被动型的愤怒。一件事如果有能力去改变,就行动起来,如果无法改变,那就学会接受它的存在。毕竟,比起这么一件事情而把生命中的大好时光都浪费了,不是因小失大吗?向他人诉说,不要带入自己的负面情绪,做些无关的事情让自己分散下注意力,生活往前走的时候再回头望望,反思一下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的,那么完善自我的同时,因祸得福也是有可能的。
学会控制情绪是一门艺术,内心强大,会顾虑别人的感受。处理事情的态度积极了,化悲愤为力量,人生往往会走向一条更好的道路,收获更多美好。首先,先学会好好爱自己,不对自己生气。这是一条很长的道路,人生路上慢慢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