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叙述出来,以记载一个普通女人辗转浮沉的一生。
禅姑可能早已圆寂了。最后也是第一次见她,距今已整整相隔了22年。那时我是二十多岁的黄花闺女,她是八十多岁的皂衣老尼。我们相遇在桃云庵,一个寄寓于江南农家小厢房的尼姑奄。
大姨和禅姑是要好的朋友。一个一心跟着共产党的农村年轻女教师,一个孤山野洼破庵青灯下虔心礼佛的中年尼姑,那样的年代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竟然缔结下一段真诚的友谊,听着便象是天方夜谭。
“万事随缘”,禅姑如是说,是对她与大姨的相遇相识相知的诠释,也是对她一生经历的所有波澜坎坷的最终诠释。
缘份于禅姑,是个不解的谜。
湖南乡下的贫穷农家,吱嘎作响的破竹摇篮,躺着旧絮盖裹的婴儿期禅姑。我在大姨的叙述中努力想像着那个眼睛清亮的小小婴儿,她一定是饥饿难耐,所以常常要哭泣。离她的穷家不远,一定有一个尼姑庵,几间茅舍围成小小院落,简朴清寒。青烟缭绕处,有几个看不出年龄的枯颜灰衣的尼姑,一丝不苟地虔诚于佛事功课:焚香、念佛、诵经、击罄……那是她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禅姑的哭泣总是止于悠悠的钟罄声,那清越的钟声有着摄魂的魅力,以至于让那个小小的婴儿沉迷沉醉地忘却了寒冷和饥饿。
童年,她几乎是雀跃着走进了那座尼姑庵。和她一同进去的,还有几个满脸菜色哀哀哭泣着的湘妹儿。夏日苦长,春日苦短。转眼间,她们就长成了大姑娘。十八岁,布衣灰褂、青丝落尽也掩不住青春的气息,那是女人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却是国家民族动荡不宁的年代。隔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我无从看清那个年代政治风云的变化莫测?也无法得知动荡的政局给灾难深重的湖南乡民带来多少无尽的苦楚?只知道一个情景,来自于禅姑的略述,大姨的转述:某一日,正在做功课的禅姑和几个小师父,被突然闯入庵内的几个国民党官员掠走。那一刻的细节,禅姑不说,大姨也无法揣度。我却能想像出她惊惶的哭泣和抗死不从。一个从小在佛缘牵引下踏入佛门清静地的虔诚佛子,怎堪遭此龌龊粗鄙之流糟蹋?她逃过,被抓回。她求死,无机会。只到她怀上了那个人的孩子。孩子缠住了她赴死的脚步,她不甘不愿地做了他的姨太太。
也曾穿金戴银,也曾锦衣玉食。富贵虚荣来复去,三姑六婆相争急。那一切,与她何干?红尘十丈,她的心仍执著于香烟一缕佛前绕。夜里梦里,那悠扬的钟罄时时敲击着她俗世里的灵魂。也许是现世报应吧?兵荒马乱中,那个强做了她丈夫的人被流弹夺命。然后,她的记忆被饥饿、逃亡、兵荒马乱扭曲、变形、模糊,只留下了无尽的跋涉,泥里水里,爬山趟河、饥饿号哭……她背着孩子流亡、乞讨,衣衫褴褛,芒鞋踏破,那时节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啊。佛是还要加重对她的考验吗?呼号转徙中,她的孩子最终死于疾病。
她又回复到孤身一人。辗转经年,佛前的青莲粘了满身的尘埃,带着不再干净的身子和不堪回首的记忆,她又跌跌撞撞地回到故乡的尼姑庵。却是人去屋塌,蒿草及腰。乱草淹没处,木胎的观世音菩萨半倒在地上,侧脸向她慈蔼的微笑。她跌爬过去,跪倒在菩萨脚下,深深地埋下头,把满心的凄苦向心中的神明哭诉。菩萨依然微笑着,是安慰?是鼓励?一心向佛吧,人世间苦难于佛子莫不是修炼。从此她心无旁骛,又一次回到佛的门下。
虽说是佛在心里,可以在家代发修行,可亲人散失,她已无家可归。加之自小习惯了庵堂里的青灯古佛,习惯了诵经念佛做功课,她虔诚叩首,转身踏上了漫漫云游路。
不知走过多少路,不知化过几多缘?她最终落脚在江南山区一个被当地农民称作老牛撒尿(音Sui)的半山腰。那里遗世独立着一间破旧的庵堂,庵里老瘦的尼师收她做了唯一的徒弟。开荒、种地、割茅草、砍树杈,她是个正当壮年的好劳力。庵堂加固了,青菜萝卜也够吃了,礼佛诵经也不耽搁,她成了老尼满意的弟子和养老的依靠。老尼循着佛的招引去了极乐世界,她成了桃云庵主。就在那个时候,因缘际会,大姨遇见了她。
二十不到的大姨,任教于那个大山脚下的乡村小学。一次暑假里带学生上山摘茶叶,在老牛撒尿的半山腰发现倒在尼姑庵前的禅姑。她双目紧闭,牙关紧咬,人事不知,分明是中暑了。大姨慌忙率学生把她抬进庵堂,捏虎口掐人中,又撬开嘴巴把两包仁丹给灌下肚去。许久,禅姑醒来。从此认定大姨是她的救命恩人。
那是一段平静的岁月。禅姑远离村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种自食的生活。她养鸡、种玉米、山芋、黄豆、青菜……隔段时间,她背一背篓玉米、鸡蛋等下山,到集镇上换取些糙米、粗盐等必须的生活用品。每次下山,她会绕一截路去共和社(禅姑总是把公社叫做共和社)看大姨,捎带送半兜山芋,几个鸡蛋。大姨好奇她的身世,她便从躺在摇篮里说起,那些浮浮沉沉的经历,听得大姨唏嘘不已。再下山时,大姨就打两个鸡蛋泡一根油条端给她,她坚决地摇头,说鸡蛋是荤腥,她吃不得。
平静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在全国性的大饥荒中,小学年轻教师们红润的脸庞渐渐枯黄,大家瘪着肚子走路都拖不动腿,更别说站到讲台上讲课了。饥饿当前,生存是一切的前提。陷于饥饿的老师和学生,每天不是趴在田埂上挖野菜,就是满山上刮树皮,一切无毒的植物根茎都被胡乱地塞进肚子。这样艰难的时刻,禅姑托人喊大姨和另一个老师上山。大姨说,她和另一个老师踏进桃云庵就没有住嘴地吃,炒黄豆、煮玉米、蒸红薯……最后她俩腹胀如鼓,肚子疼得直不起腰。那些饥饿的岁月啊!
饥饿最终过去了,留下让人刻骨铭心的恐怖记忆。刚吃了几天饱饭的人们,又被文革的大潮卷裹。而禅姑那叶生命的小舟,又将遭遇怎样的冲击?
饥荒躲过,人祸难逃。
阶级斗争这把利剑横空出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大批老干部、知识分子扫进牛鬼蛇神之列。按说禅姑与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八杆子打不着,即便是地主富农她也不搭界。可是不!阶级斗争这根弦几番嘈嘈切切之后,山里农民中的某些积极分子觉悟迅猛提高。他们抬望眼,一番雷达般警觉地扫描后,目光被那个叫做老牛撒尿的山腰锁定。她从哪里来?为什么一个人住在无人的地方?为什么很少下山几乎不和村人接触?电台?!特务?!他们被自己丰富的联想惊呆了吓坏了。赶忙加油添醋地向组织汇报,禅姑迅即被当作疑似特务揪下山来。然后是无尽的盘问,电台在哪里?怎么发报?还进行了哪些特务活动?老实交待特务组织!可怜她与世隔绝多年,竟不知世间如此风云变幻,更不知电台、特务所谓何来?谈何交待?多次夹缠不清的问答后,疑似特务的帽子便戴牢在她头上。落尽青丝后,这恐怕是她戴过的唯一一顶帽子,没有温暖,却泰山压顶般让她抬不起头来。
她被列入改造对象,放牛、插秧、种田……做最苦的活计,还有无数次令她害怕的交待和陪斗。她寄身村里的破祠堂里,在人间烟火的山脚下重新体味别样的与世隔离。她常在夜半想念她的桃云庵,想念曾经的宁静生活,想念菩萨的慈蔼祥和。可是她洁净的头上乱发丛生,宁静的心也疑云密布,她默念阿弥陀佛,人却又一次从佛前的莲花座旁跌落到红尘里的烂泥塘中。桃云庵是再也回不去了,那里已被破“四旧”的“新风”夷为平地。
大姨的叙述到此为止。在文革之风刮来之前,一纸调令已将大姨远调他处。禅姑的磨难很久后从一个故人口中传来,她听后恻然久之。
听着禅姑的故事,我的心里便总是浮着一个青衣尼姑的形象。她后来怎样了?会否再去当尼姑?日月更迭,关于禅姑的种种猜测渐渐被我丢到青春岁月的门外头。
人间四月天,桃红李白、蜂飞蝶舞,裹着春天的气息,我和一群伙伴嘻嘻哈哈踏进了那户江南农家小院。春日暖暖,狗眠鸡闲,小院门头的桃云庵三字让我心有所动。农人想是下地干活去了,一个皂衣老尼正坐在堂屋竹椅上跟一个四、五岁的小儿说话,堂屋一侧的厢房里香烟缭绕。四季时光在此驻足,我注视着那个老尼,她稍矮、稍胖,脸上肤色微黑,正慈爱地听那孩子呱呱不歇。她会是传说中的禅姑么?我自问,却不敢贸然张口。一窝蜂地去抽签,又拥到老尼身旁让她解签。趁空看到堂屋的鼓皮上贴着几张合影照片,清一色的佛门弟子,中间有老尼的身影,题头上有“佛教协会”的烫金字样。她若是禅姑的话,我真为她终于找到“家里人”而高兴。捏着签条几声欢喜几声叹息,转瞬又把命运的玄机丢弃一边。临走时还是打破羞怯开口询问,老尼合掌:“阿弥陀佛,共和社的某某,我记得。”时光如扯断的链子,在山野农户家的桃云庵里重新对接,而中间那段沉重的缺失,终于不再被打捞。
转瞬又是二十年,当年的青春莽撞已化作今日的沉稳平和,而禅姑,我想可能已经圆寂了吧?她这一生,雨打飘萍几番浮沉,唯一颗心念念不忘皈依佛祖。尘缘了结之时,愿她步步莲花,终达善境。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