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儿子睡觉前幽幽地说了一句:“妈妈,我觉得我上小学之后,就失去了自由。”
想想自打9月开始上小学,儿子每天早上6:30起床,晚上7点放学爸爸接他到家,回来还得磨磨唧唧温习半小时功课,练半小时琴,9点睡觉,一个7岁的小家伙,好像玩的时间确实没有多少。只好每个周末尽量补偿他,带他去公园跟小朋友们疯跑,去游乐场尽情high。平时嘛,只能睡觉前,在床上能看15分钟书。
最近小家伙居然主动要看哲学绘本。嗯,人如果不痛苦,怎么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看来他小小的心里肯定是挺苦闷的。
既然小家伙自己提到了自由,我就给他拿了一本《自由,是什么?》
十五分钟只看完前两章,然后我坚持要熄灯,又在我们拉锯般的几十秒僵持中依依不舍地瞄了几页。
终于熄了灯,在黑暗中跟他讨论:“你觉得王子自由,还是街上的流浪儿自由?”
“街上的流浪儿自由,因为王子也要上学,被老师管。”
“那如果可以选,你想当小王子,还是流浪儿呢?”
“还是小王子吧。”
“你不是想要自由吗?为什么不选择流浪儿呢?”
“……妈妈,我要睡觉了。”
……
嘿,臭小子,一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是矛盾的,马上放弃辩论逃避问题,用睡觉来掩饰受挫的自尊!
从流浪儿的身上,他肯定模糊地意识到,自由是有代价的,要牺牲很多他最在乎的东西,比如说游乐场、各种现在撒撒娇就能拥有的玩具……甚至于现在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父母的陪伴,但他肯定还不知道还有诸如尊严、同龄社交等这些虚无缥缈的附加值。
但人的本性就是欲望最大化,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孩子肯定既想要山野小儿般无拘无束的自由,有想要小王子所拥有的一切世俗的幸福,而且他们不愿等,希望立刻、现在、马上就能拥有。
于是才有心理学家有点违背人性地发明了赫赫有名的棉花糖实验,即所谓延迟满足。通过延迟满足来培养小孩子的自控力或自律性。
我(从闺蜜那里)也学会了这一招。前阵子小家伙想要一套魔术玩具。我当着他的面打开手淘,把那套他心仪的魔术道具放进购物车,然后说“开学第一周,交给你个不太艰巨的任务——去把班上所有小朋友的名字搞清楚,我就下单。”
小家伙一开始不情愿,甚至打算放弃自己心仪已久的魔术道具,但是扭捏着两天后就告诉我当天晚上赶快下单,因为他只剩五个小朋友的名字没要来了。第三天,他得意洋洋挥舞着一个小本子,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歪歪扭扭得各有风格的儿童笔迹。我说,妈妈说到做到,昨天趁你睡着就下单了。
于是等了三天物流,终于在周末到货了。周末好好学了几个魔术,迫不及待地显摆。但是一到周一开始,每天根本没有时间耍他的小魔术,又要“延迟满足”到周末了, 所以他才有了文章开头的抱怨——“没有自由!”
这会儿在他放弃跟我辩论、装睡之后,内心又开始骚动不安,缠着我继续抱怨没自由、连玩魔术的时间都没有。
怎么办呢?关于自由的理论老妈我可以引经据典倒吊书袋,滔滔不绝地说上一篇绣花文章:
什么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啦~
什么康德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啦~
我也可以伪装成龙应台那样摆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慈母样子,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7090/e9cdb23d11414e82.jpg)
但是此时,面对一个七岁小孩“特别想玩一样东西,又被管着玩不成时心里那种百爪挠心、小虫子爬般的痒痒感觉”束手无策。
因为实实在在是没有时间啊!
最后,眼看着睡觉时间也一分一秒地流逝,什么都不如一声河东狮吼来得有效:“快睡觉啦,明天早上起不来了! 妈妈平时带你玩的还少吗?要玩周末再玩!” 三两分钟,均匀地呼吸声响起——
可是黑暗中,老妈我的心里一阵无可奈何的空虚,谁都知道,每天不求吃好但求吃饱的感觉,也好过,饿上整整五天再给一顿饕餮大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