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故事旅行·在路上想法
(089/1000)关于恐惧和三个假想

(089/1000)关于恐惧和三个假想

作者: 自媒体人姜大牙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11:47 被阅读0次

    苏格兰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经过大量观察思考后认为“理智是不能战胜情感的”,因为“理智永远是情感的奴隶”。

    现代认知科学也越来越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089/1000)关于恐惧和三个假想

    哲学家帕斯卡有一个著名的"帕斯卡思想实验",讲的是把一块足够宽的木板放在地面,你从这头跑到那头去,脚是不会触到地面的,但如果把这块木板放在两个悬崖之间,几乎就没有人敢过去了,甚至连挪过去都不敢,会觉得自己随时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

    帕斯卡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理智在情感面前非常无力。理智已经清楚告诉你"一点儿危险都没有,在上面跑步都不可能掉下去",但为什么我们连慢慢挪过去都不敢呢?

    因为"恐惧的力量"不仅大,而且无所不在。

    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里的“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恐惧”是一切负面情感的总源头。戴高乐也认为"恐惧是万恶之源"。

    “忧郁”的背后是恐惧,你没恐惧就不会忧郁;

    “嫉妒”的背后也是恐惧,正如房龙说的,“一切的不宽容都来自于恐惧”;

    巴菲特认为干扰我们决策的是两个东西,恐惧和贪婪,其实“贪婪”的背后也还是恐惧——“贪婪”是不断攫取资源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你没有恐惧就不会贪婪。

    (089/1000)关于恐惧和三个假想

    为什么人类会有“恐惧”这么讨厌的东西呢?

    那不得不扒一扒人的基因序列和存在于肉身之中的魂和灵。换一种方式来讲,“恐惧”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执行力,它既是一种探测器,也是一种命令。我们现在的行为,或者我们身处某种场景中,“恐惧”会以一种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强迫我们终止目前的这个行为,或者逃离目前的这个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确保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延续。

    或者,我们把恐惧解读为人类的软件或者工具,会更为贴切。

    工具会有被滥用的时候,软件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当“恐惧”越来越成为我们生存的主调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已经感染了病毒。这个时候,无论怎么提高我们的配置,进行软硬件升级都没用了,因为病毒的力量太大了。

    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状况。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能够驾驭恐惧,我们将经历非凡的人生,或取得惊人的成就。

    我们来琢磨一下,怎么才能够克服恐惧呢?

    假想一:给人装上另外一个程序

    这个程序有点儿像玩杂技的人系的保险带,目的是为了告诉你——你尽管玩儿,无论怎么样都是摔不死的。

    “另外的程序”是什么?基督徒认为是上帝。不要害怕!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时刻眷顾和保护我们。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一句话,“别害怕,你有佛托着呢”。其实这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尝试在我们内心安装一个情绪。

    当然,现在很多人不相信这“另外的程序”。

    假想二、修心

    谈及修心,不得不提心学大家王阳明。王阳明把“恐惧”这种干扰人认知的各种杂质,称作“心中贼”——就是在我们内心起破坏作用的那种东西。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如何修心”,“修心”其实就是查杀病毒。他清楚“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所以他的整个哲学和实践就在说一个事:如何把这些病毒去掉。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一次非常深切的查杀病毒的过程:

    他一路被廷杖打屁股,被贬官,被太监刘瑾追杀后假装投江自尽,逃脱之后又差点儿被老虎吃了……遭遇了种种不幸,死的心都有。最后到了极其蛮荒的贵州龙场,住在周围的,除了毒蛇虎豹就是语言不通的当地原住民,他陷入到了一种绝望。

    但在极度绝望当中,他亲眼看到发配到这个地方的一个人连同他的儿子和随从,在一天之内,由于经受不了这个地方的瘴疠之气,三个人都死了,他想象自己有一天也可能这么突然死去。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躺在一口石棺里想,“如果此刻我死了会是什么样?”——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面死而生”,突然面对死亡,想象自己已经死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在石头棺材里,王阳明突然悟到了:没有任何东西是可怕的。当“怕无可怕”,进入极度绝望以后,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不需要任何外界的东西来给自己打强心针,来支撑自己。

    当恐惧被驱散,王阳明的内心感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据记载,当时他从棺材里出来,面对群山狂喜大吼,悟出八个字:吾性自足,何待外求——一切都是具备的,什么都不求。

    假想三:绝望疗法

    讲到这里就可以回答一个大家一直在问的问题:说“恐惧”是妨碍人认知的最大拦路虎,那么,怎么才能去掉恐惧,达到一种真正的优化认知呢?答案是:绝望疗法。

    爱因斯坦说,“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我们的恐惧是由我们原来的认知导致的,你原来的认知是不可能驱除这个恐惧的,王阳明告诉我们:要用行动来驱除恐惧。

    不进入一种极度绝望的场景,你可能永远驱除不了这种认知,也就永远驱除不了你的那种恐惧——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解释了王阳明“知行合一”。

    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可能更好理解“绝望疗法”:大不了如何如何——大不了是个死。而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先行到死”——你先行到最糟糕的情况,会发现也不过如此,一切也就云淡风轻了。

    中国古代有一个寓言:一个盲人走到一座桥上,但他不知道那是桥,一脚踏空。这个盲人反应很机敏,一下子抓住了一根棍子——桥的栏杆,然后就一直吊在那儿。这时候旁边有人经过告诉他,“你下来,没事的,你下面就是地面”,但这个盲人就是牢牢抓住那个栏杆死活不松手。撑了半个时辰,他终于撑不住了,手一滑,发现他的脚尖其实几乎要触到地面了,一下子就能安稳地站在地上了。而且,那是一座旱桥,下面没水。于是这个盲人就自嘲说,“早知道下面就是地,何苦在这儿吊半天呢?”

    这个寓言其实是在提醒一直被恐惧所困扰的人:你所恐惧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幻觉,当你真正是坠到那个谷底的时候,这个恐惧就自然消失了。

    既然已经找出3种办法,为何还说“假想”呢?

    未落到实处,永远是假想状态。选择一种去做了,假想才变为现实。自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89/1000)关于恐惧和三个假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io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