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六年级小学生出考场后写的《悔过书》在网上走红,缘由是孩子在期末考试中考的不理想。身为科学课代表的他,平日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从来没有因为考试成绩哭过。但这次考试做错的题目,恰好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又加上班里满分的学生很多,因此他越想越难受,便写下了这两首《悔过书》。
事件的走红,网友们除了叹服这位六年级小学生的才情外,文中母亲的做法更是令人称赞,《建议书》中洋洋洒洒的“告吾儿”可谓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安抚了儿子受伤的心理,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弥补“马失前蹄之恨”,最终达到“乌鸦飞凤、水蛇游龙”之心愿。
孩子没考好,回家哭鼻子,这种情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谓是司空见惯。面对孩子考砸了的心情和成绩,许多家长都会把目光聚焦在后者,忽视甚至无视孩子面对失败时糟糕的心情。
有的一见成绩,怒发冲冠,操起家法就是一顿暴揍,“酷刑”之后又是罚抄多少遍题目,罚写多少页练习册;
有的把考试成绩当成了孩子的“小辫子”,只要孩子不学习,稍微放松一下,就开始了祥林嫂式的唠叨,“考得这么差,你还有脸玩?”“你看人家某某,自己都差成这样了还有心思想游戏?”
还有的父母,嘴上说着“没关系,下次再加油!”可投射给孩子的,却是失望的眼神和沉重的气氛。
纵然,父母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上述的这些做法却着实不可取。家长们面对孩子时的不理性,最终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害怕失败,耐挫能力差。
据调查研究,中国的孩子中,32.5%的孩子害怕困难,34.2%的孩子胆小屈从,20.4%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19.5%的孩子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而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允许他们失败的父母。
著名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面对挫折》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和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者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
现实社会,父母们更多的是将教育重点放在孩子如何去追求卓越上,即使谈到失败,也是让孩子要绝地反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
父母们经常传递给孩子的理念是:失败是恶魔,是不允许发生的。但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失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随处可见的身影。
但正着这一次次地不允许出现失败,孩子们成长中的心智也会逐渐烙上“我不能失败,失败是可耻的。”
最终教育的结果是,我们培养了一个畸形的完美主义者,我们培养了一批“玻璃心”的孩子,他们害怕在众人面前出错,他们害怕玩游戏失败,他们害怕去挑战新的事物。种种“害怕”的结局,是我们的孩子最终被困在风平浪静而又极度狭窄的“温室”中,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经不得一丝的风吹雨打。
许多人认为,失败的多了,就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但事实上,失败这件事,与你最终是不是成功者全无关系。失败、背叛、羞辱、阻力或是倒霉,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这些词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
真实的人生,从来不会因为年年都考一百分而一马平川,从来不会像一份“成功简历”里那样完美无缺,荡气回肠。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成功的背后,必定会伴随着无以计数的失败与痛苦。
和孩子站在一起,坦然面对失败,打败问题。而不是和失败站在一起,指责你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