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刚接触社会的年轻人唉声叹气,说,我好迷茫啊,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对于这类感叹,我曾开玩笑说,当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请你大吼一声:我需要钱!
这时候,你想要的东西都浮现在眼前,虽然还不属于你,却让你忽然生出力量。
当然,这是玩笑,几乎所有人都为了钱辛苦着,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这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怎么才能有钱?
你别问我,我告诉你如何做,等于玩弄你的感情,良心不能忽悠真心。
于是又有年轻人跑到各类大神面前问,我需要怎么做?
对于这类问题,完全不用回答,即使告诉他们,也没用,他们显然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思考能力,哪怕得到答案,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力,真正主动思考的人,始终在靠自己寻找解决途径。
吃等食吃惯了,就从不想靠自己开荒种地,这种习惯不好。
一个人,在成长定型之前,需要构建“三体”世界,即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价值体系,呈现等边三角形,缺少一角,成长过程都不会稳固。
在多元化社会中,价值观属于个人选择,走哪条路走都有坚持的意义,无需多谈。而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才是支撑一个人前行的双脚。
在今天,拥有知识并不困难,难在有知识却无法转化为动力,那我就重点谈谈思维体系。
所谓思维体系,就是当你面对问题时,能够用树状思维勾勒出它的大概面貌,搭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而不是左掰一枝,右拾一叶,捡到最后装了一麻袋,都是废品,让你沦落为知识的拾荒者。
所谓思维体系,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别害怕,我只是举例,我知道你达不到这种高度,我也一样,作为普通人,我们起码在阐明自己想法时,能洋洋洒洒的写出一篇论文,而不是把小聪明用到摘抄别人的金句上。
或者在和别人吵架时,能用涨潮般的逻辑连贯性,把对方怼到胡说八道,这是远程精确制导火箭炮和胡乱扔手榴弹的区别。
思维体系是解决问题能力学校教育,更多学到的只是知识点,很多学生不可谓不努力,也把公式背的滚瓜乱熟,可是一考试,还是距离学霸差了一截,难道仅仅是智商的差距吗?
智商的确是原因之一,但曾经一个教过我的老师的女儿,智商测试也就在110左右,最后却考上了清华大学,我想很多二本三本或者干脆没上大学的年轻人,智商都比她高吧?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实践程度和思维体系,两者是正相关的。
通常,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具备更充足的内生动力,即学习欲望,自然肯于努力,从不觉苦累。而他们努力的方式就是反复做题,并总结规律。
在内生动力驱使下,他们能在做题实践中主动搭好思维体系,遇到问题,就将其放置体系框架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反之,贪玩、缺乏学习欲望的学生,属于被迫学习,碍于压力式学习,也就缺乏内生动力。
让他们背什么就背什么,例题稍微变换形式,就不会解。并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主动梳理欲望,没有构建起自适的思维体系,所背知识点自然显得分散而繁多,无形增加了学习难度。
根据相关调研,在最聪明的人群中,考取顶尖大学的概率也就几分之一。同样的智力水平,因为内驱程度的差异,直接导致思维体系是否构建完整,才有了同班不同命的结果。
你如果没有考取顶尖大学,那么你和我一样,当年在学校,把应该构建思维体系的动力浪费在早恋、打游戏、扯蛋、胡思乱想上,并在老师家长的逼迫下,勉强学了些零碎知识而已。
重塑思维体系,任何时候都不晚,现代战争不也讲求体系化作战吗?思维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过程,只看实践是否到位。
思维体系是脱颖而出的关键为什么我要反复强调实践与思维体系的关系?
因为在工作中,一个人是否具备思维体系,表现尤为明显。
记得当初单位新分配进一个名校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自恃才高,有点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里情商问题先不谈,就说智商,他肯定高于单位多数五十岁以上,只有中专毕业的老头子。
按规定,新人先放到基层锻炼,他的第一个工作是驻乡镇信访办。
有老百姓来申诉纠纷,农村街坊之间常见的田间地头之争。
这家人受惠于扶贫搬迁政策,刚从一旁山上搬下来,门前有条土铺的便道,只容两身通过,平日出行必经此道;
而另一家人后院紧挨便道,平日要把养牛的污水从后墙的窟窿排到便道另一边的水沟里,所以在便道中间挖了一条排水沟。
看似这家人有理,其实便道的所有权属于养牛那家人,导致双方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两家人很激动,去乡里理论,那天偏偏是高材生接待他们。
高材生把双方叫到一起,想好好调和,他背诵一堆法规条文,讲了一通书本大道理,一会觉得这家有理,一会又觉得那家也有理。
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被他引申出新的问题,导致矛盾激化,双方更不满意。
最后,高材生无计可施,只能给村委会打电话,让村主任把人领回去。
村主任过来后简要了解一下情况,就把双方带回去了。
再过几天,高材生发现两家人不但没有继续闹矛盾,还一起相约赶集。
他就找到村主任,问他怎么办到的?
村主任反问他的处理方式,高材生如实陈述,村主任听后说,你说的道理都对,可是老百姓通常听不进大道理,明白吗?
之后村主任言简意赅的说了三点:
一.农村人好面子,两家人矛盾不在于便道使用权,而在于面子,谁也不肯先退一步,他俩家偏偏还有亲属关系。我告诉这两家,这种事闹大了,丢的是一个家族的脸。
所以,两家虽然还僵,但停止公开骂街了。
二.我请两家人坐一起吃个饭,喝顿酒,只字不提便道问题,多叙血缘关系,过往交情,做到有话好好说。两家人为了给我面子,互相也喝了几杯酒。因为没提矛盾,气氛也就没僵化。
结果是,两家人谁也不提便道的事情了,你排你的水,我经过水沟时一腿迈过。
三.既然双方都不好意思先让步,那么村委会就利用以前工程剩余废料,给养牛那家人埋了一根导水管,成本只有百元,并填平原来的排水沟。这样,既不影响养牛者排水,也不耽误另一家出行。
铺完导水管后,双方都有了台阶下,面子都保全了,反而都觉得不好意思,就一起找我又喝了一顿酒,双方在酒桌上把心结打开了。
高材生被村主任上完这一课,五体投地,年逾六旬的村主任只有小学文化。
我后来听高材生说这个故事,一拍腿,村主任的做法看似简单和土鳖,但基于明确的思维体系啊,脉路清晰,非常有效率。
可见,高材生处理这件事,只会背诵学过的法律条文,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解决问题能力,恰恰来自思维体系,而思维体系,又来源于实践。村主任几十年农村生活实践,让他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应对农村问题的思维体系,虽然缺乏权威论证,却十分管用,这点和当初那些学霸反复吃透简单例题后就搞定奥数很类似。
回看文章开头,很多大学生毕业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归根结底是缺乏实践经验,导致难以自我定位,打造思维框架更无从谈起了。
他们缺乏工作实践,也就缺乏思维反复锻炼的载体,他们以往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如果不能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摸清规律,这些知识只会成为记忆碎片。
所以,当你拿到大学毕业证学位证后,仍觉得有力使不出,或不知道用在哪?你要审视自己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如果连这种审视都没有,说明你的思维体系尚未建立,因为你连做好准备的姿势都没摆对。
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常常是脱节的,具体原因,请浏览我的上一篇文章,我们读书为掌握基本常识,社会实践才是成才的必经之路。
你是否会问我,为什么你可以用你的思维体系写出这篇文章,但也没见你成为人才?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走出人生阴霾?
答:多走几步。
我正陪伴你走在同一条路上。
网友评论
这句话,是我一个法律学出生的老师,告诉我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