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1
早上,坐公交去上班。早高峰,车厢里人挤人,满满的像沙丁鱼罐头。
车到站,有下有上。有的不下、站在门口位置,想往里走又进不来,车外还有记着想上车的。
乘务员大声喊着,“先下后上,不要挤!”
下车的着急下,上车的着急上,怎么能不挤?
突然,乘务员带着训斥的口吻,“你把包挪开!挡住路了!”
我离得比较远,看不到发生了什么。隐隐约约似乎有个声音,像是解释。
乘务员更凶了,“你这还是堵着啊!本来可以走两个人,让你弄得只能走一个了!”
又过了一会儿,乘务员高喊一声,“关门!”
车辆启动,又开向前方。
下一站快到了,我走到车门处,才看到台阶下站着一位小姑娘,她脚下是一个塑料行李袋,确实挡住出口了。
她脸上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无奈。因为上面全是人,她也挤不上来。
她的嘴抿的紧紧的,头略略抬起,不卑不亢的样子。
这个表情让我感觉她应该是个很有自尊心的小女孩。乘务员的指责自有她的道理,但是这个小姑娘也有自己的苦衷。
知耻而后勇,看着她坚定的神情,相信她以后会更努力,能拼出个样子来。
2
遍观成就事业的人,都曾经历困顿或磨难。正是这些困难,让他们有了改变的渴望,有了突破的动力,有了上进的企图心。
这样的例子很多,前一段去世的褚时健一辈子三起三落,留下了红塔山、褚橙两大品牌和激励人心的奋斗历程。任正非、马云、俞敏洪……都曾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和失败,咬牙坚持,不断奋进,才有了现在的事业规模。
相反,“富不过三代”,反映的就是家境较好的孩子没有企图心,消沉堕落,最终坐吃山空,成了败家子。
这两年,阶层固化的论调时不时跳出来。这个论调强调客观多,认为家境条件好的,学习资源丰富,从小眼界层次更高,接触面更广泛,自然素质更高、竞争力更强,未来竞争中胜算更多。
这种客观情况是存在的。只是给孩子提供再好的条件,孩子不上进、不学习,那条件也会白白浪费掉。
相对而言,家里条件较差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差距更大,激起的上进心会更强;而家境好一些的孩子,往往一出生就有优越感,反而容易没有目标,没有持续做事的动力,有的守成都做不到。
3
写此文并不是反对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而是想澄清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条件。
好的条件不是把孩子养在温室里,不是把所有的路都给孩子铺好、让他享受一帆风顺的现成日子,而是应该让孩子去经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扔到泥水中摔打锻炼,尽早独立成一个能自我负责的个体。
曾国藩的后人好多成为行业翘楚,曾氏家族历经几世而不衰,很大程度上是曾氏家训的功劳。而曾氏家训很重要一条就是“耕读为本”,曾国藩认为“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读书,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但是也容易脱离实际;而耕田种地,正好可以让人脚踏实地,务实重本。
万达公司,做慈善是比较有名气的。王健林曾专门强调,万达的每名员工都要承诺做义工。为什么这么做呢?他在集团2018年年会上讲,“大家都在写字楼里上班,收入不错,怕大家忘了自己的初心。”让员工当义工,并不是故意折磨员工,而是为了更长远地培养员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育孩子应该着眼长远,给孩子创造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条件,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