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状态:读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精妙的方法,但只是仅限于知道而已。这些新鲜的知识似乎只是在当时惊艳到了我们,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变。按照这种状态继续读下去,即便是饱览群书,对我们的人生也并没有多大的价值。
哲学家叔本华说:“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如果只是光用眼睛看字,那并不叫读书。关键是要在阅读中加入思考,在阅读后亲身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意义。《深阅读》一书中介绍了几个能提升阅读品质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001 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若用“y=f(x)”这一函数式来解读,都会很有趣。其中y是创意,x是素材。根据函数“f”,将对应现象代入“x”,即可得出“y”。这一能够解释世上所有现象的函数式,当然也能用于读书。
首先,世界上的伟人、贤人和作家,或许都有各自的函数“f”。譬如,爱因斯坦观察世界用的是“爱因斯坦转换”,梵·高用的则是“梵·高转换”。这些转换方式是一个人的思考轴心,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是思考方式和观念。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与伟人、贤人共享视角,产生“世界上还存在这种想法”的感叹。如此就能大概预测该作者下次会使用怎样的转换。为了确认这一点,可能就会想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又或者是通过阅读主题相同但作者不同的书,使转换方式“f”的不同得以凸显。像这样享受“f”的乐趣,是读书的妙义之一。
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我们就能确立自己的“f”,进入“融入经验的阅读”。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对作者所描述的现象或想法产生认同感。这种感觉与其说是获得书中的知识,不如说是将其融入自己的身份。
在读书时,不妨将书中内容自由地融入自身。将深有共鸣的语句或忍俊不禁的部分,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就能使书成为独属于你自己的“范本”。养成这种习惯,会让读书变得更有趣味。
002 寻找自己的“f”: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何寻找到自己的“f”呢?答案很简单,输出是最好的办法。想向别人说明某本书的内容时,若只讲述梗概大意是很无趣的,最好能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具体方法,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根据对象改变输出。譬如你是小学教师,想教学生“E=mc2”。暂且不论你自身的理解程度,倘若一律按教科书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一般是理解不了的,需要你根据各个对象分别下一番工夫,而这正是你作为老师的能力的体现。另外,思考的过程也会加深你自身的理解。
另一类是面向非特定的多个对象自由发挥。例如,作者经常让学生针对自己读过的书做一分钟报告。这份报告并不能是单纯的陈述概要,其中必须引用原文,而且在讲述时,要将选择该部分的理由和自己的有趣经历结合起来。
这既是对自己记忆的追溯之旅,也是当众发表观点的好机会。这样的经历能让我们发现读书本身的乐趣。
此外,还可以制作带有引用文和读后感的“书单”。按照同样的要领,以写代说,但条件是向其他人公开。大家互相借鉴,把自认为有趣的书加入书单,就能通过协同效应拓宽阅读领域,而且质、量均能得到提高。以书为媒介,交流也会变得丰富。
网络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书评或读后感。在写作过程中,自然会想到应该着眼于原书的哪部分,这时就要求具备截取段落、改变排版、合并粘贴等编辑能力。这种操作正是自己的“f”的体现。
003 “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
所谓“师事”,指的是尊某人为“师”,随之学习。这里的读书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而是因为尊敬作者的思想和人格,才持续阅读其著作。因此,也可以叫“尊敬阅读”。
尊敬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好的学习姿态是无论那个人说什么,都暂且接受下来。而且,应该阅读的书并不一定仅限于该对象的作品。曾经对其影响很深的书,或是其推荐的书,也值得一读。即使是超出自己的兴趣范围、绝对不会选择的书,也包含在内。这种读书挑战会使思维变得灵活。
“师事”阅读的关键是将这样的热情投入到漫画以外的其他书里。若我们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好处,那并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我们的读书能力还不够。变得谦虚,不以自我为中心,也是“师事”阅读的一大优点。
读书是漫长的过程,不必始终追逐同一个人的脚步。若将一个人过度神化,反而存在迷失自我的危险。最合适的方法是每过一段时间就寻找另一个人,也就是尝试“自立”。
004 “吐槽阅读”:增强亲近感
跟“师事阅读”正相反,这种方法是以吐槽为前提的。对书中的信息逐一唱反调,譬如产生“根本不是这样的”“这话可说大了”“怎么可能呢”这类想法,这就是“吐槽阅读”。
“吐槽”阅读,并非毫不掩饰地坦露敌意或表示憎恶。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书)、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地严加追问。此时需要具备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包袱的紧张感以及决定如何发言的瞬发力。也就是说,情绪要时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感情用事”的状态下阅读,大脑除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还会记住当时的情绪,所以有助于巩固记忆。也就是说,吸收率会得到提高。
005 “一生一遇阅读”:与书的邂逅
如果偶尔遇见的某人表示某本书“很有趣”,或者偶尔看到电视节目在介绍好书,请将其视为“一种缘分”,记在心里,在空闲时间把书找来阅读。这就是“一生一遇阅读”,很多时候它都能带来值得回味的邂逅。
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书与人的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遇很重要”。与书的相遇,相信缘分也没坏处。在一辈子的时间里,让人有“遇见你真好”之感的书变多,就能带给人丰富而幸福的人生。而且人与人的相遇,有时会彼此造成伤害,而书就不会。就算遇到无聊的书,最多也只会觉得“浪费时间了”,伤口不会扩大。因此不要轻易错过与好书相遇的好机会。
在读这些书时,最好不要走马观花地一掠而过,应该画线标出重要语句,写下各种注释,将内容铭记于心。这些书将会被视作自己的财产,永远放在书架上,而不会卖给旧书店。等这些书达到100册、200册乃至1000册,也就是经历过一千次缘分的相遇时,你就会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
006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百药之长
“安定剂阅读”的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例如占卜书,以及面向大众简单介绍心理学的书,都属于这一类。这样的阅读是为了让自己觉得“果然如此”,从而接受书中的观点。
譬如小说,选择有熟悉角色出场的系列作品,或是被评为“催人泪下”的作品,就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定。
与此相对的是“兴奋剂阅读”,指的是阅读像前文提到的《禁闭岛》那样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
不仅限于小说,伟人们的传记或自传等作品,也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兴奋。例如,阅读梵高的一生和他写下的书信,就会震惊于其人生的与众不同。再比如,接触冈本太郎、爱因斯坦、本田宗一郎等人的生涯,就会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从而实现自我鼓舞。
“安定剂阅读”和“兴奋剂阅读”之间并无好坏之分。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状况,在不同时间适度地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可以事先准备几本分别适合两种方法的书,这些书是“特效药”,在需要的时候其效果应该胜过任何药剂。
007 “标签阅读”:刺激自己的求知欲
每个出版社都有各自的“标签”,比如××文库、××新书。“新潮文库”“岩波新书”“讲谈社学术文库”就是其中的代表。把每个标签下的作品通读一遍,这就是“标签阅读”。
这些学术文库类的标签,代表其中的书已经过精挑细选。选择其中的书来读,一般不会踩雷。而且即使没能全部读完,也能带着“这是在学术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书”的信赖,继续读下去。
对读者而言,只要在如此丰富的变种当中找到“或许能刺激自己的求知欲”的标签即可。眼下要做的,就是扩大阅读面,寻找这样的标签。
008 “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据点阅读”是指,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的广度。它给人的印象,就如同先建好一座大本营,然后收集与之相关联的各种书的知识和信息。
譬如《论语》,如果一开始就阅读原文,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若是事先读过与《论语》相关的辅助类书籍之后再读,就会轻松很多,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
也就是说,“据点阅读”是先以辅导书为据点,然后再挑战原著。有了预备知识再去阅读,要比从零开始更容易理解,也能减少因读不懂而放弃的机率。
009 “快速阅读”: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
很多人在阅读长篇小说时,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
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会比较简单。而且,优秀作家的作品,对话部分也会很出色。
因此,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的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阅读速度肯定很快。从感觉上讲,估计能提速3~5倍,一晚能读300页。就好像一趟列车,在多数车站均不停车,速度自然很快。这种阅读方式就是“快速阅读”。
习惯这种阅读方法之前,读者可能有些摸不着门路,因此一开始不妨以每小时100页的速度为目标即可。假设每天只有一小时的读书时间,使用快速阅读法,大概两三天就能读完一本书。
按一般的速度,读一页大概要花一两分钟,100页就是两三个小时。能把两三个小时缩短为一个小时,本身就是相当了不起的成果。这是“快速阅读”的第一步。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速度还会变得更快。
但需要注意的是,“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快速阅读”不是一站不停地长驱而过,在某些“车站”还是需要停车的。尤其是大型车站,停车时间较长,这也是没办法的。因此,优先确保内容的读解,“快速阅读”才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
010 “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
很多资深阅读者都说作品的深度恰恰体现在细节描写和字里行间。这种说法确实不错,如果条件允许,精读一本书当然是最好的。
但现实状况是,对很多人来说,精读几十本厚达三四百页的书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会放弃,打算过从不读书的一生。与其一辈子都拒绝读书,不妨使用快速阅读法,至少还能与书保持接触。
就像是文艺作品经常被拍成电影,但并不是其中所有语句都会被置换成影像,而是会摘选有趣的部分,再根据对话推动情节。快速阅读,也就是在日常读书时对此进行的实践。
通过快速阅读顺利读完一本书,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读书力充满自信。越是厚重的古典作品,自信越能变成快感。而且,不断的阅读能显著提高我们的阅读量。以前可能一个月只能读一两本书,现在则可能一天一本,也就是一个月能读30本书。
以上就是能够有效增强读书力的十个方法,正如读书重在实践一样,这些方法摆在那里不会成为你的知识,只有真正用到生活中才是属于你的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