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是儿童快乐高效学习的手段。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他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而那个世界本身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他们回不去了,这是一个难题。
而情境教学,则是把这些符号的认知,与生活实际连接起来,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与认知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美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孩子们愉悦、兴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生理上讲,美好情境的创设,能促使孩子们的大脑分泌出大量的神经递质,加快了信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树突的生长。
学生大脑处于多向联系的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提高了脑的功能。
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认为,虽然我们都是从儿童过来的,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了解儿童。
儿童绝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体,他们的小脑袋里充满着各种神奇的幻想,而且情感丰富。
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就可能找到打开他们心锁的钥匙。
校园西边有条小河,教师把孩子们带到小河边,帮助他们认识“这是一条小河”、“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河两岸”“有柳树”、“有芦苇”等,让儿童认识小河的形体、空间位置及岸边的主要景物。
第二次来到小河旁,让孩子们坐在小河边静静地注意看、注意听小河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小船儿悠闲地在水面上荡着,水中鸭子也跟在后面嘎嘎地叫着,然后让孩子们从河上的景物猜想河底还会有什么。
于是,小虾、小鱼、小石子、小螺儿、小乌龟,一下子都会闪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小鱼巧遇小虾”的童话、“乌龟和螺儿比赛跑”的故事就在这诗一般的小河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诞生了。
儿童观察后,通过感官非常具体地认识周围世界。儿童感动其中,激动其中,便不由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写,感到一种极大的欢乐。
数学同样来源于生活。让数学和生活相结合,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数学变得亲近,变得具体,由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例如找几根长短不一的木棍,让学生自己组成三角形。在反复失败和成功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就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这种结论是建立在真实情境下,由具体事物推出的具体结果,儿童们记忆一定深刻。
还如讲植物的蒸腾作用,老师枯燥的讲叶面会散失水分,学生只能是机械的记忆。
但如果老师端来一株盆栽,外面套上塑料袋,放在阳光下。等塑料袋内一片水珠出现的时候,还有哪一个学生不会明白?
不仅明白,而且会很感兴趣,这就是情境教学的魅力。
江苏教科院杨九俊先生认为,情境教学展现了美学视界的一个核心,就是自由,是对学生的大爱,包括对学困生从心底的爱。
美的境界比善的境界更高。善的境界是应该这样做,而美的境界是我愿意这样做。
正如泰戈尔一句诗中所说的那样:“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且让你有光辉灿烂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