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是时间浪费者或任务逃避者?把大把的时间都用在看肥皂剧、上网刷微博微信上?碰到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时,是否会拖到最后一刻才动手去做?如果你的回答是“是”,也许你和我一样都需要看看这本《拖延心理学》。
写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自己也亲身经历了许多通宵开夜车的日子,也曾为博士论文而挣扎到最后一刻才完成,经常要缴纳税收滞纳金,并常常为自己的拖延而编造种种故事情节,最为极端的例子是说自己家里死了人。不仅是他们自己,他们还有多年与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职业经历。比如说,他们原计划在周一上午九点开始一周的团体治疗课程,结果发现在9点半之前根本没有一个人出现在现场。这就像有一次我带女儿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时间是定在早上9点,然而当我带女儿9点一刻匆忙赶到时,连三分之一的人都还没到。活动直到9点半才开始。还有作者他们准备向公众开设拖延工作坊时,他们差点提前一周取消了这个工作坊。因为在预订的时间内没有几个人报名。结果,三分之二的人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分钟报名。
其实,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行为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而且拖延者经常会陷入拖延怪圈。什么是拖延怪圈呢,就是你的思想会经历如下几个变化: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当你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时,总觉得这一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它完成。
2.我得马上开始。
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这一次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了。你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还有时间
5.我这个人有毛病
6.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我永远不会拖延
就这样,随着一个放弃拖延行为的坚定誓言,这个拖延怪圈就画上了句号。然而, 尽管他们诚心诚意痛下决心,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挣扎。我觉得这段话太对了,自己就无数次经历过这样的思想怪圈。比如说,放寒假前,我可能会暗下决心,这次一放假,我就先要把信息摘录全部写好,再看几本好书。然而,事实上,也许本子带回去就没打开过,一直拖到开学要交了才开始写。而书买来后,放在那里也许几个月没翻过,就比如,这本《拖延心理学》,买来有半年多,因为想写读后感,也是最近几天才刚刚看完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呢?有时是因为,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做好,却害怕失败,内心的恐惧,所以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差阳错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和高效率;在最后期限过去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让人很享受。有时是因为拖延源于厌恶和憎恨。如果我们讨厌某个人,某件事,可能对于这个人和这件事消极怠工,作为另类反抗的一种形式......等等。找出了自己拖延的原因,也许就能想出一 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且本书也的确给出了很多很有用的方法。
比如对自己有很高但不切合实际的期望,设定模糊的计划。解决方法:降低期望,设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而非模糊地,臆想的计划。不是:我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学会英语。而是:今天我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背会英语的前两课,掌握这两课的生词和用法。
又比如: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寻求解决的办法,而非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造成内心的紧张不安,甚至挫败自信。不是:这件事我没做过,肯定做不好。而是:像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方法还有很多,然而再多,只说不行动,还是深陷拖延的漩涡。因为阅读不能使你变得不再拖延,思考不能使你变得不再拖延,只有了解了拖延、找到了应对措施、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并坚持下去,最终你才能不再拖延,并获得成长。
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写这读书笔记的时候,也下了很大决心,我总是想写得逻辑缜密,滴水不漏,可实际上水早就全洒了还不知道,别想着把事儿做的尽善尽美,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还不如赶紧完成它,结束这件事在我心头的困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