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不喜欢严肃的批评一部电影,因为电影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工程,拍电影不容易。大多数值得真心相待的电影,多少总归有它的好处。反而太糟的片子倒不用跟它生气,它们必定在历史中被反复嘲讽和唾弃。
但是在这里,出于对吴天明导演的敬重,我反而觉得应该严肃地批评这部影片。
他的故去固然遗憾,但是不能因此而颠倒了是非,把一部不完善的作品吹上天,这是对他一生艺术成就的污蔑。就像对唢呐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一样,即使她终将死去,也应该站着死亡。
这么说吧,《百鸟朝凤》整个片子的艺术表现形式实在是太陈旧,太落后于时代了。谐谑处太保守,煽情处又太俗套,音乐性差、戏剧感弱、文化思考深度不足,艺术情怀全靠陶泽如一力担当。
全片节奏缓和平实值得肯定,但是你表现的毕竟是一个上千年艺术形式的濒临灭亡,怎么也该像“青鸾舞镜”,要有大起大伏来给观众高潮啊,要像“鸾见影悲鸣,终宵奋舞而绝”才对。
不然,老陕的血性何在?唢呐荡漾人心的表现力在哪里?唢呐绝唱的一鸣惊人在哪里?
《百鸟朝凤》这么好听的曲子,从头到尾也没听个完整的版本,总是在吊起观众胃口该放大招,用音乐本身去澎湃他们的时候,垫一个哀乐感的假宏大背景音乐。这样让怀揣好奇而来的观众怎么能满足,怎么能高潮?还不如回家翻百度。
同样是音乐电影,相比于去年奥斯卡大热的《Whiplash》,就能看到我们和人家电影创作水平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全片演员不说陕西方言,也是让人出戏的一大问题,我觉得这是制作水平的不到位。一个如此倾注热情的片子这样弄,和几十万拍一个转手卖给电影频道的影片有何区别?
这些细节上,做的比《白鹿原》都差远了。
还记得黑娃去做长工时那段《将令一声震山川》的华阴老腔么?“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连环,胸前狮子扣,腰中挎龙泉,弯弓似月样,狼牙囊中穿,催开青鬃马,豪杰敢当先。正是豪杰催马进,前哨军人报一声。”
这才是传统艺术之魂,你不拿真家伙出来,怎么能震撼到别人呢?
传统的民间艺术真的全面凋零了吗?看看以前的郑钧、苏阳,看看现在黑撒、王建房,看看中国好歌曲里谭维维带着一帮华阴老腔的老家伙,在舞台上是多么荣光。
再看看把民乐真正做到国际舞台上的龚琳娜。
推广传统民乐是逆水行舟,你不努力去跟上时代,想办法获得新生,一定是不进则退。
电影人亦然。
OK,你搬出一众名导来为影片背书,那你至少得在影片艺术水准上争点气。结果呢?情怀有了,艺术何在?
你方励一跪成名,吸引了注意力,是把观众忽悠进影院去了。他们同情你,好不容易挤进不多的排片档期里去赏你一张票,即使看了觉得不满意,看完出来以后兴许还觉得自己这钱花得不冤枉,毕竟是为保留传统艺术出了力了。可这样真的好么?
这和影片里吹唢呐行乞有什么分别?
票房这东西,如果不能站着挣了,最好也别跪着赔了。口口声声为了吴导最后一部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这么干有点太掉价了。
我相信,好作品终归会被影史铭记。如果不能,那就是不够好。
影院排片看的是市场,市场不相信眼泪。商业院线有商业院线需要的商品,艺术想要卖钱,就得为商业服务。枉顾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喜好,硬把过时的东西推销给他们,拿个草编的筐子非说是艺术品,这不是对艺术负责任的态度。
另外,就国内电影行业现状,别指望让市场里的观众轻易接受《百鸟朝凤》这样的文艺片。只有把市场做大做健全,才有细分市场的可能。文艺片类型很多,也不全都是接地气的乡土或者传统文化题材,不要强行给喝着咖啡还正新鲜的观众们喂烤白薯,他们真心还没到那个雅俗共赏的宽容境界。
我也爱吃烤白薯,但是我不想吃的时候你求我也没用。
网友评论
看到有人说那“唢呐还是算了吧”的时候,我一口老血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