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哲思想法
道德经第五十章 生死

道德经第五十章 生死

作者: 做自己的思想家 | 来源:发表于2019-10-12 15:05 被阅读0次

    [通行版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注释]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8、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帛书版原文】

    第十三章 生死(50)

      出生,入死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②。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③。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④;兕无所椯其角⑤,虎无所昔其

    ⑥,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⑦。

    ①岀:長出。  生:象草木生出土上。  死:《說文》:“凘也,人所離也”。即精氣窮盡,人們形體與魂魄相離之謂。

    句義:萬物及人的生與死是自然界的宏觀規律,在一定的階段上是平衡的,也就是說有生必有死,有死才又有新的生。生死互爲因果,所以要想長生,必先斷死。擺脫這一對陰陽的制約,復歸於德“一”。第五十一章《无私》:“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②通行本作“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徒:《說文》:“步行也”。又爲黨徒,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聖人之徒也。”此處指修真徒眾中的現象。

    十:《說文》:“數之具也”。即圓滿之數。  三:道之數。參第五章註①。  生生:重復衍生,繁衍生命。

    句義:道生德養的萬物,向富有生機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向衰老死亡的方向發展者十之有三;而人們繁衍後代,在生命出世的那一刻即走向死亡的亦十之有三(包括母、子)。三生萬物,精、氣、神之三生人,陰、德、陽之三生物,生於三而死於三,是爲出生入死。生與死一對陰陽,歸一則離三,並且不受陰陽制約而無生無死。修真徒眾中,能成功地斷死而長生者,大約只占十分之一。

    ③也:通行本作“之厚”。

    句義:何故如此呢?只因三生萬物,生生不息,有生必有死!

    ④執:象形文字,右邊是人,手被銬住。本義:拘捕、捉拿。《說文》:“執,捕罪人也。”《廣韻》:“執,持也,守也,操也,攝也”。引申義爲固執、堅持,掌握、治理等。通行本作“攝”。

    陵:丘陵。通行本作“陸”。  辟:甲本缺,乙本作“辟”。通行本作“遇”。  兕:如野牛而青,象形。此處甲本缺,據乙本補作“兕”。

    句義:生死互爲因果,要想長生,即要效法天地之不自生也。此即斷除死産生的內在本因。善執生者,必然深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這個“生”的真實含意,必能洞察“○、一、二、三”的生化原理,居○用一而把握生,提前化解可能産生惡果的惡因,以此防患於未然。所以雖走在山間也不會遇到兕虎,雖參軍打仗也不會受兵器所傷。

    ⑤兕:甲本爲“矢”。  椯:揣度,割取、剟削,剌等義。通行本作“投”。

    ⑥昔:與“措”通。此處因含修真學內證白虎之意,故用“昔”。 

    :甲本作“

    ”,屬修真學專用字。乙本作“蚤”,丟失修意。《干祿字書·上聲》稱其爲“蚤”之俗字。蚤,通“爪”,亦通“早”。“

    ”當按修真專用之意解釋。

    ⑦句義: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爲對於善執生者來說,死因早已化去,脫三離二而歸一,所以沒有他可死之處了。

    【个人理解】

    这里所述的“出生入死”其实是说的一种生命的状态,生发生命然后就转向死亡,这也是自然规律,所谓的向死而生。那么分类大概是这样的,三分之一的是处于生命的旺盛期,三分之一是属于生命的衰亡期,还有三分之一就是属于过度奉养导致生命提前终结。这里的生死相对应,其实依然没有说可以长生不老,因为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老子想表述的观点应该是如何好好的活着,也就是所谓的"善執生",这种人为什么可以躲避毒虫猛兽,战乱迫害呢?因为他们懂得规避与舍弃,从来就不入“死地”,既然没有了“死地”,那么也就不存在“動皆之死地”的原因了,所以就能符合自然的规律长久而活,即使是走向死亡也是因为生命的自然。

    我觉得老子的这一章 生死教会了人们一种淡定处世的道理,我记得曾经跟人聊天的时候说过,我觉得这辈子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除此之外其余都是小事,当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将生死摆在前面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所遇之事几乎微乎其微,所以很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淡然处之。很多的错误都是我们在盲目的焦虑当中制造出来的,没有想清楚,看明白,只凭借热情盲目的去做,结果发现做错了,然后又不断的修正填补,如果是事情还好,如果是生命则不可挽回,这其实也是现在流行的词语“作死”的意思。

    懂得生死之意的人,就一定会明白所有的生命从出生一开始就在走向死亡,那么他们就会更加慎重的对待自己的生命,人的思维意识层面就会更加的审慎,处世会变得更加的淡然和从容,因为他们知道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所以谨慎、冷静、淡定的选择,规避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从而躲过灾祸,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这是一种智慧的哲学,不盲目,不躁动,有自我,有主见,循规律、善选择,以达到人生最好的结果,这就是道家的美妙之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五十章 生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bq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