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宗伯正曜古传诗经
宗伯正曜 | 诗意六重(一) 窭僮

宗伯正曜 | 诗意六重(一) 窭僮

作者: 宗伯正曜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13:12 被阅读0次

窭僮(jù具同),窭指浅薄、肤浅,这里表示学业未成,还在蒙童阶段的学子。

本文属于【文行忠信】宗伯学(古儒学)知识普及系列第十二篇,作者宗伯正曜。

本文内容目前还没有被主流史学界与文学界认可,属于宗伯学内传史料。

image

宗伯儒士对于“古诗文化”的传承沿袭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最加亮丽的魂星,被周朝所有士子称之为“天枢”和“大司命”。

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是宗伯儒士,如:

1、 先师孔子,姬姓,尊号鲁姬丘子、子姬孔子,职位鲁国大宗伯,上卿;

2、 史佚,姬姓,尊号大宗尹佚,职位大宗伯,上卿;

3、 屈原,本名姬正则,字灵均,姬姓,先祖颛顼高阳,祖父大宗伯姬庸,表字末尾一个字是“屈”,按照礼仪为他命名叫做屈原。

image

按照古儒学的品阶,学古诗的第一个阶段叫做窭僮。

窭僮是最初级的学子必经阶段,钟颍川(钟嵘,字仲伟,魏晋名门“颍川钟氏”之后)在《诗品》中的划分,属于“不入品”;按照后世八股文的评判,属于“不通”。

不入品就是“没品”,不通就是“不了解,不明白”,学识浅陋。

我是一个愚笨之人,从六岁开始跟随老师宗伯牖中先生学《诗》,一直到四十八岁(2016年)这期间都是处于窭僮(不通)阶段。

image

宗伯正曜 | 诵神光

2016年4月正午漫步海边看到阳光从叠嶂厚云中射落海面,海天穷碧,随即作改诗。

海天呈一色,

神光射云曦。

鲲鲕随浪卷,

烛龙万里趋。

俯地拜羲和,

万物祝太一。

遥问世间客,

宁知来生欤?

这首诗就是我在窭僮(不通)阶段所写的旧体诗。

image

所谓“不通”并不是某句话或者某段文字不通顺,而是古文整体方面全都不明白的阶段。原因是古文知识的积累比较浅薄,没有相当厚重得基础很难明了。

现代学者把“不通”错误理解为文字,文法,修辞方面的病句和文理不通是粗浅的解释。

真正的“不通”是指没有完全通读所有典籍,也没有最后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学问,即不固学。

赵樱女士有一个很好很通俗的比喻,一般厨师用上等鲍鱼扇贝能做出一盘好吃的菜肴,而最好的厨师用一些简单普通的食材就能做出最美味可口的好吃的菜,好厨师用几颗白菜就能做出让人赞不绝口的美食。

窭僮(不通)诗人要么使用大白话作口水诗,要么乱用一些典故故作博学,堆砌辞藻,再就是过分局限四声、格律,还有的干脆笼统的反对诗律,鼓吹所谓境界。这些诗人其实都是属于不入品的窭僮(不通)阶段。

熟读古史典籍,通晓诗意,善于使用赋比兴,具备风骨和词采,让读者产生共鸣是学诗的基本要求。

image

普通读者很容易把“窭僮(不通)阶段的诗”和“大成”之后的诗混淆。

例如

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窭僮阶段的作品。

同样词句简单的李太白《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鉴神”之后的作品。

一般学子很难分辨两者的诗意水平高低,他们之间差了五个品阶或段位,我学古文四十四年之后才略有所知,所以学子们不用着急,慢慢积累,将来一定会“通”。

参考文献

窭:本义用茅草结成的圆圈。放在头上做顶东西的垫子。引申为鄙陋;浅薄。

《康熙字典》【前汉·东方朔传】盆下为窭数。【师古注】窭数,戴器也。以盆盛物戴于头者,则以窭数为之,今卖白团餠人所用者是。【释名】窭数,犹局促,皆小意也。

非常感谢您抽时间读我的文章,我是宗伯学(古儒学)最后一个弟子(大宗儒子),如果您希望孩子们学到真正的先秦古文和雅言诗经,请关注我的文章。

本文作者宗伯正曜,宗伯学(古儒学)弟子,老师:鲁姬丘子(孔子),诸葛孔明(卧农先生),宗伯牖中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宗伯正曜 | 诗意六重(一) 窭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db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