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直没有开始写?
李笑来在他的通财专栏里曾多次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虽然看了,读了,但就是一直没有开始写。还给自己找理由:没有准备好。进而陷入这个死循环:没有开始-〉没有改变-〉没有体会到改变的好处-〉生活如往常一样,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一直将就着过下去。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需要写点东西时,先收集各种素材,这里读本书,那里看篇文章。总想着准备好再动笔,结果就是一拖再拖。等到临交稿时,再匆匆忙忙写一篇来应付交差。
二是对自己的不自信。看过许多传记电影,主人公的人生过的充实有趣,有的甚至改变了周遭,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比如电影返老还童里的本杰明,出生时是老年人,越活越年轻,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虽然是虚构的,但仍然精彩)。电影社交网络里的扎尔伯格,讲述他如何周旋于各方势力,到把Facebook推广到了全世界。电影大空头里,有些人提前预知到次贷危机的发生,然后大赚一笔。
相比之下自己每日的生活看起来都一样,没有波澜。于是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写的东西。直到我读了李笑来的文章后,我想明白了:这都是错觉。
人的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次重大时刻。走在十字路口的时候,需要你做出判断的时候,甚至决定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时候,这样的时刻被拿到电影里被刻意的放大,怎么可能不显得惊心动魄,精彩万分呢。
我在害怕什么呢?
高中语文课上,每次写命题作文的时候,我都感到极为痛苦。那时的我对社会时事不关心,不了解。课外阅读几乎没有,所以仅仅是写800字,对那时的我来说似乎也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每次写作文我想的都是凑字数,多打点,多分段。可能在那个时候,我潜意识里就把写作文和痛苦联系在了一起。
后来我找到了心理学上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即沉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让自己心智变得成熟,把写作认为是完善自己,而不是令自己痛苦的事。
我错过了什么?
不会写作让我错过了很多东西。我想最大的错过,莫过于错过了与这个世界的强联系。
能在周围的圈子里发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的概率就是很低,不管是同学,老师,同事,上司,还是仅仅只是认识的人,能被称为朋友,能坐下来同你畅聊的不会太多,如果换了城市,换了工作。加入了陌生的圈子后,则原来的朋友又要筛去许多。
那如果我想保证自己与世界有更多的联系,认识更多的可交心的,能互助的朋友,我该上哪找呢。最省力的方法是让别人主动来找你。那么这时候,就要想到师老提到的这点:想清楚你能为别人带来什么,能给大家提供什么帮助。这点想清楚并做到后,你是可以发现能与你并肩前进的好友的。
第二个错过的,是错过了那么多次对自己的过往人生的观察与总结的机会。因为对生活没有洞察过,也就缺少对比。那么昨天与今天就显得都一样,于是不断陷入每天的琐碎之中,一不小心就活在了当下。
而且回忆是不准确,会遗漏的,会美化自己的。如果没有书面记录,想观察过去的自己也是做不到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写作的过程中就是在省察自己,不断的思考,留下了文字后,以后翻出看时,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想错,有没有当时没有考虑到的东西。通过这种不断的复查,才能保证自己的成长。
不会写作,你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当别人误解你时,你做不到向他清晰的解释他的困惑。
当与别人争论时,你做不到有理有据的逐条反驳他。
当别人做意见领袖时,你只能默默的听着。即使他的逻辑有问题。
于是,你只能做那个沉默的人,那个不被关注的人,那个大多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