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我们驻村工作队在扶贫小组长的引领下,走访进周寨村的一户人家门前时,我就被他们家门口的一个砖头垒的小柜子吸引了,橱子里面竟然随意堆砌着一叠叠书籍。这是我走访以来第一次的不同发现。时值酷暑,这个院子里却格外阴凉。高大的杨树、泡桐树已经把院子包围,门前的院子地面是用砖头铺就的,粗陋而整齐。进院子的一段院墙也是砖头堆砌的,别致之处是院墙转角处安置着一缸荷花。还没有开花的荷叶吸饱了营养,鲜翠欲滴的随晨风悠悠的摇摆着。这个家庭虽是陋室却有一丝雅致,这是周彩霞家给我的第一印象。
彩霞不在家,清早就下地去了。她的母亲,一个拄着拐杖,脸庞和善的大娘微笑着对我们说。翻看着她家的扶贫手册,我的心情逐渐沉重起来:家中现有四口人,户主周彩霞,1972年出生,丈夫早年去世。三个子女中大女儿是1995年出生,儿子与小女儿是2002年、2005年出生。也就是说,丈夫去世后的这10余年间,周彩霞是一个人把这三个娃儿拉扯大的。
接到丈夫打工的建筑工地报丧的电话之后,周彩霞的魂儿都没了。再苦再难也要看丈夫最后一眼,处理好后事,把他接回家。打定主意的周彩霞擦干眼泪,把三个年幼的子女暂时托付给七十多岁的母亲,踏上南上之路。面对因长途跋涉、水土不服而面色苍白如“纸片人”的周彩霞,一个被称为建筑工地负责人的男人始终面无表情,冷血严酷。周彩霞的眼泪与哭诉对于他来说,仿佛都是为了争取赔偿而实施的计策。那个男人自始至终坚持认定周彩霞的丈夫是在宿舍出的事,不属于工伤,工地除丧葬费之外拒绝支付抚恤金。
身心俱疲,泪已干。自己形单影只的孤身应战,换来的是看清了那个男人如此不堪的人性!周彩霞已不作任何挣扎。她安排好丈夫的后事,拖着疲惫的身躯,两手空空回到家。家里等待她的是什么呢?是那三间与丈夫省吃俭用攒钱盖下的老屋,是自己头发花白的老母亲的翘首以盼,是三个年幼无知的娃儿清澈探知的眼睛……她不用多说什么,只是淡淡的跟娃儿们说,爸爸到很远很远的天堂去了!这个世上,只剩下我们母女(子)四人。从今以后,我们要坚强!那以后的10多年间、几千个日日夜夜里,周彩霞一个人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像一只“护窝的母鸡”一样,伸开翅膀,为娃儿们挡风遮雨。
周彩霞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她不会讲任何教育孩子的大道理,更不会逼迫孩子要出人头地。她只是做到了在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时,便能闻到母亲煮的一锅香喷喷的红薯稀饭已经香飘满屋。在下雨的时候,提前从拎泥兜的打工工地下班,紧赶慢赶为娃儿们送上一把雨伞。在并不宽敞的三间老屋中,把三个儿女学习过的书籍用纸箱、编织袋一一存放好,记录纪念娃儿们的读书之旅……
周彩霞是平凡的,但是她又是伟大的。她用母亲的大爱守护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辛辛苦苦拉扯着三个孩子读书成人;她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诠释了当代新农村女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担当与使命;她用温暖质朴的母爱与坚韧拼搏的言传身教,成功教育出三个优秀的子女。如今,大女儿在安徽省医科大学读研究生,儿子信蛟龙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小女儿在亳州十八中读高二,成绩与哥哥姐姐一样优秀,两年之后也是妥妥的一枚本科大学生。
周彩霞坦言,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兜底,让她的家庭得到这么多关怀与照顾。李腰村党总支为其办理了低保,孩子读书享受“雨露计划”、大学生无息贷款等政策资助。自古寒门出学子,逆境出人才。周彩霞带着几个儿女把10余年的苦日子挺过来,不日便会苦尽甘来。
祈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