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顾了以下自己的产品经历,几乎清一色的tob产品,从b2b平台、物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互联网装修,到现在护理信息化。我习惯用小b,大B是个很泛且模糊的概念,具体到每一个细分行业,特别需要从业人员深入小b这个业务,从职业发展来讲,说转“行”也不为过。关于tob设计,我也一直在探索,以期找到可以通吃各行各业的tob设计方法论,遗憾的是,每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就像进入一个全新的大陆,近乎从零开始设计。
一、我的看法:toB+toC 一体化设计
1、toB设计不止于业务,更在于交互设计。
关于B端产品的交互设计方向的分享很少(仅有些toB和toC产品经理的比较,或B端和C端产品的区别,或后台的产品设计等),跟@司马西交流时,这块缺少成体系的的设计方法或思维,尤其是在当下强调服务设计的理念下,除了用户的需求,更多的还需要考虑整体服务内的服务提供者及所有参与者的诉求,toB的重要性和设计诉求随之浮出水面。
@张帝关于toB设计的观点:
在限定的工期内,业务逻辑、架构的复杂,导致完备功能点的构建都十分吃力的情况下,更深层次的用户体验需求我认为也应当得到满足,而不该成为toB产品用户体验差的借口。
我深刻认同,这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坚守设计价值观中的“正直”?!
2、在我的理解,toB产品的用户和业务同等重要。
业务的运转本质上还是需要人来执行,不管TA是决策者,还是使用者,甚或第三方,其诉求都应该被充分考虑。所谓的用研其实研究的是人,这个“人”背后可细分为不同角色的用户。
我也一直坚持认为:越是小公司越应该重视交互设计,这决定着团队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其实,小公司并没有太多试错的成本,起步即决生死。
3、toB和toC设计是一体同根、不可分割的。
每个C后面必有一个B;toB产品功能仅是冰山一角,服务设计才是精髓;B端产品的设计尤其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业务,成为垂直领域的“专家”,能与所在细分领域的用户“平等对话”才是你开始设计的前提。
4、不是toC或toB,而是在服务设计理念下的三者交集。
搭建一个舞台,台下是toC,前台、后台是toB,幕后则是toService。
toC和toB归位服务设计二、如何培养对toB用户的分析能力?
1、明确要服务的组织和对象
1.1 必须要有愿景:在目标组织代表(老大)看来,引进系统给组织应该带来的改进。
举个栗子:
系统:临床护理系统
老大:护理部主任
目标:
*降低医嘱执行错误发生率
*减少病区护士护理工作量
2.2 摸底各种角色: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都要充分考虑、分析到位。
每个行业,都有多种参与者,因而身处某细分行业的产品,会面临不同类型的用户,即一个产品的使用者会有多种不同的角色,彼此需求互补或有关联关系。不同角色的用户,会有对应的功能或服务,不同角色的用户对产品/公司的价值都不可轻视。
在我的理解中,toB产品有4大类角色关系:
第一类,单角色:产品 对 用户,即该产品只面向一类用户,打开应用商店,随处可见,工具类居多,商业化过程中,就会有第三方角色进来了。
第二类,对角色:一对一,即需求供求双方,比如淘宝买家与卖家,叫外卖的与餐饮商家,滴滴司机与乘客,春雨医生的医生与患者,跟谁学的老师与学生,拉勾网的公司与求职者,58到家的服务商与住户,等等。这两种角色,一个是服务购买者,一个是服务提供者,其功能和流程是对接的,常见的产品形态是一个c端,一个b端,通过c和b分端解决c-b之间的交互。
第三类,双角色:一对多,可细分为两个子类:
1)IP类、一对多:IP类指的是当下正火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产品,我自己称之为大脑产品,属知识经济,比如知乎、在行、分答等。
2)上下级、一对多:这类产品多是为企业服务的,常见的有企业QQ/邮箱、钉钉、Worktile、禅道/Coding、纷享销客等,其角色划分基本是管理员与成员、管理者与员工,有公司组织架构在里面,角色背后就是不同的权限和功能。
第四类,多角色:多对多,我所参与的产品大都是这种类型的,举4个栗子:
1)装修产品,有6种角色:业主、设计师、装修公司、建材商、项目经理、施工队,土巴兔进一步做了分类:个人用户、企业用户、设计师,互联网装修本质上是将业主以外的角色打包成一种服务商的角色,免去业主一一对接其他角色,需要的就是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一般移动端是面向业主的,其他角色都是在Web端使用,对接各种角色之间的交互。
2)物流产品,可多达10种角色:货主、司机、信息部、物流公司、物流专线、运输公司、物流园、停车场、搬家公司、快递公司;我们当时依次主攻信息部、司机、物流专线、货主,产品线是网站端囊括所有角色,信息部是同时有PC客户端和App,司机和物流专线是App,不同角色在不同客户端注册,但是供求信息是在一个统一服务端上交互的。
3)教育信息化产品,有3大类角色:大学生;指导老师、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等;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上级领导等。
4)护理信息化产品,有5大类角色: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患者、患者家属;医生;信息科、财务科等其他关联科室;HIS、联通等第三方软件/网络厂商以及手持设备、打印设备等第三方硬件厂商。
一个产品承载多种不同角色的需求,这对团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走通功能和交互,只是内循环,全程的体验取决于整体的服务设计。
方法:实地考察、现场调研(用户访谈+问卷调查)。
产出物:用户访谈提纲、用户调研报告、问卷分析结果。
2、从业务改进前后发现需求,找到所设计产品的“位置”
以餐馆业务改进前后看餐馆系统为例:以下业务序列图出自《软件方法》第4章业务建模。
2.1 业务改进前:
业务改进前的流程2.2 业务改进后:所有指向餐馆系统的箭头,是请求餐馆系统做什么事,隐含的就是需求来源。
加入餐馆系统后的业务流程这就是餐馆系统在改进业务后在流程中的“位置”及其他参与方;因此,可从业务改进前后,发现需求点,然后再具化到我们常说的产品设计流程。
2.3 toB计,业务先行
有两个关键点:业务闭环+领域封装
一是业务闭环:大业务套着小业务,小业务套着具体流程,各流程中又套着子流程;唯有闭环(横向各角色的闭环,纵向时间线的闭环),设计才是完整的。举个栗子:我参与的临床护理系统,目前做了三个业务:医嘱执行、三查八对和护理文书,护理文书这一业务里又有护理记录单、三测单、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单有录入、打印等流程,录入流程中又套着护理执行时同步的护理记录。
二是领域封装:业务改进前,领域逻辑封装在人脑中,信息靠人流转;业务改进后,系统封装领域逻辑,改善信息流转。举个栗子:我们知道医生治疗有临床路径,护士也有一套标准的护理程序: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这就是需要首先封装的领域逻辑;其二,不同科室的护理项目和业务流转不同,这就是需要二次封装的领域逻辑。
有两个产出物:业务用例+序列图。
3、产品需求分析
为了解决组织的问题,改良业务,系统必须具有的表现——功能和性能。
产出物:系统用例+用例规约,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输出的产品需求文档,只是书写的角度和思路略有不同,目的都是一致的。
以上3大点再结合我们toC设计的一些方法,比如创建人物角色、细分用户画像、卡片分类、故事板等,应该可以对toB的用户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
三、如何培养对toB需求的敏感度?
1、现场观察:观察不同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和情绪,获取反馈,检视设计
我记得最开始接触护理时,就在一个三甲医院的ICU跟班一个责任护士两天,熟悉业务场景;现在基本上每周都会在科室呆两天,一般是在有新版本发布时,一是看护士们对新版本的使用反馈,检验设计方案,二是,为下个版本收集需求。
2、桌面研究+和用户“厮混”
我们团队都会看一本书《湖南省医院护理工作规范》,本人也相继学习了《护士长手册》、《唤醒护理》以及基础或专科护理的大学教材等;百科各种护理词条、护理PPT和期刊文献;时刻关注同行、竞品和护理动态;在医院科室驻点的时候,会翻看大量的各种文书和资料。
和用户“厮混”有两种方式,一是现场“厮混”,一定要定期和目标用户待在一起的,体验她们的工作环境,感受她们所感受的,了解她们的习惯甚至生活;二是线上厮混,目标用户经常在互联网的哪些角落发声,你就要经常在这些角落出没和蹲点,我几乎每天都会泡“护士笔记”、以女性身份混迹护士/护长QQ群和微信群、关注护士微博和相关护理公号。
3、辨别表面问题与本质需求
toB产品和用户对效率和即时响应要求特别高,经常会因为突发事件,临时加急解决表面问题,随后便忘记了去设计完善的解决方案,导致后续迭代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产品经理或交互设计师,要有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以参与的临床护理系统举个栗子:护士在使用手持PDA执行输液护理任务时,反馈说:我们需要看到已执行记录,就像输液巡视卡那样的,如果只是设计一个输液巡视单来代替纸质的输液巡视卡,是不够的,护士看输液巡视卡的目的是看患者之前的执行记录和接下来要做的;我们分析以后,认识到背后的实质是:患者一天甚或住院期间的护理执行的全程跟踪,以及不同护士对同一患者的可持续协同护理。
4、顾客旅程图+服务蓝图
toB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服务于toC用户也是一个完整的用户体验过程。配套使用服务设计的两大重要工具:用户始于顾客旅程图,终于服务蓝图,前者站在用户体验的视角,移情是其核心,后者聚焦于产生体验的底层,连接了组织的有形和无形的部分,展示了背后的组织是如何支持顾客旅程的,从而使旅程得以存在并具备良好体验。
图片来自:Megan Erin Miler & Erik Flowers,Practical Service Design
我在设计上遇到困惑的时候,就会在本子上反复画这两个图,基于最初的完整地图,不断解构、拆分和整合,深挖C和B的交互之旅,发掘整个服务过程中的价值点。
5、要有服务设计的意识
服务设计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站在服务设计的视角,去检视当下的任何产品,都会有新的体悟。
6、场景化、同理心和洞察力
这是软技能,真正彰显设计师的内功。
以上几点,个人还在不断实践中。
四、toC交互设计方法在什么阶段可用?
我用6个字概括:一前一中一后
1、一前:业务梳理前,可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创建人物角色,即所谓的用研方法均可使用;
2、一中:确定好产品需求后,就可以进入原型制作和交互设计了;
3、一后:产品上线后,用户的使用行为和情绪才是检验可用性和设计方案的最后一关。
理论上讲,toC的设计方法,都可以用于toB产品的设计,关键是灵活运用。
五、一体化设计思路
1、大舞台的设计
台下是toC设计,台上、台后是toB设计,幕后是toServiceDesign。
图片来自:Megan Erin Miler & Erik Flowers,Practical Service Design
2、为服务而设计
toC -> toB -> toService,其实就是服务接受者 -> 服务提供者 -> 服务和体验(提供服务和体验服务,设计CBS三者之间的交互)。
3、接触点的设计
接触点是服务设计的关键点,以触点设计的思想检视自己的产品,会有新的发现。
4、客户参与设计
组织设计工作坊,实践客户协同设计的思想。
5、端到端的设计
不同客户端的协同和端到端的闭环生态。
以上设计思路,还在不断摸索中,感兴趣的可自行进阶。
希望能有所启发。
我还在串联一些方法和思路,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