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害怕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惶惶不可终日。⑴所谓天塌就是流星撞击地球,所谓地陷就是大地震。这种事情发生概率极低,属于非常规事件,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陷溺到非常事件之中,就会像杞人一样钻牛角尖,把人们搞得无所适从,伤及生命情感的健康发展。这正是“子不语怪力乱神”⑵的原因所在。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⑶后来,孔子感觉病情很重,子路请求孔子说:“实在不行,咱也祷告祷告吧。”孔子说:“祈祷鬼神真的有用吗?”子路回答说:“有用,真的有鬼神呀。《诔》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哦,这么多年,我每天都悔过迁善向天地神灵祈祷。应该不得病才对!”⑷对待虚无缥缈的鬼神之类,孔子态度是“敬而远之”——祈祷时心里非常虔诚,事后却并不指望祈祷能带来利益。
圣贤来自于常态生活,真理源自于日常道理。所以,孔子学说平易真实,不离常态常理。“以约失之者鲜矣。” ⑸“巧言令色,鲜矣仁!” ⑹严格自律很少有失败者,花言巧语很少有仁者,孔子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平常道理。根据孔子的教导,我们就可以学会严格自律,不被花言巧语迷惑。
宓子贱治理单父成绩斐然,孔子评价说:“君子!真是君子呀——这位宓子贱同学。看来,鲁国隐藏着许多高人,否则,宓子贱又从哪里得到君子的做法和作风?”⑺孔子明察秋毫,见微知著,推测宓子贱背后有高人指点。后来,孔子赴单父了解情况,宓子贱果然以孝悌的方法推行善政,并拜五位贤者为师。
孔子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⑻在孔子看来,仁者永远不会作乱,他们刀刃向内,追求精神富足,无视外界环境。除此以外,最容易作乱的人有两种,一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勇敢者。所以,要教育他们降低欲望,三思而行。二是走投无路的自私者。所以,要宽容和救济他们,给他们留条活路。世界上的仁者极其罕见,所以,一定要给老百姓生存空间,否则,勇者振臂一呼,就会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⑼安于常态是一种能力,必须修行,才能获得。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⑽修行的仁者,显然已经脱离环境干扰,做到了“唯道是从”。
冉有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呀?”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孔子说:“那只是季氏家事吧!如果国家政务,我曾为大夫,按礼国君会通知我的。”⑾安于常态也能提升一个人的能力,正是因为能安于常态,孔子很敏感地捕捉到冉有与季氏在背后捣鼓私事。这种状态,或许就是所谓的“宁静致远”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⑿人生最佳的常态,就是一面做最坏的打算,一面向最好的方向努力。最坏的打算,是生存底线;最好的努力,是生存上限。在最坏的打算与最好的努力之间,就是人的生存空间。
【注释】⑴见《列子·天瑞篇》。
⑵见《论语》7.21。
⑶见《论语》11.12。
⑷见《论语》7.35。原文是: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ěi》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⑸见《论语》4.23。
⑹见《论语》1.3和17.17。
⑺见《论语》5.3。原文是: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⑻见《论语》8.10。原文是: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胆子大的人并不都作乱,其中那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才会作乱。自私自利的人并不都作乱,其中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才会作乱。”
⑼见《论语》4.2。原文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既不能长期穷困,又不能长期安乐。因为长期穷困就是为非作歹,长期安乐就骄奢淫逸。已经完成社会化的圣贤,总是处在‘利他’的状态中,已经安于仁,就像‘心脏在跳,胃在蠕动’一样的自然。有智慧的人,认识到社会化能使人身心健康发展,认识到‘仁者无忧,仁者无敌’的道理,正在努力成为仁者。”
⑽见《论语》4.5。原文是: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⑾见《论语》13.14。原文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⑿见《孟子·告子下》。
网友评论